NPB日本職棒羅德-螞蟻集團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
七十年城市規劃的回眸與展望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規劃建設成就與反思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城市規劃專業從無到有,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其中也包括學習蘇聯,與波蘭、民主德國等國開展學術交往,翻譯和介紹蘇聯、英美等國外城市規劃文獻等。形勢需要,當時普遍重視實踐,與政府管理部門聯系密切。國際交往的主要代表事件有蘭州市規劃(任震英主持)與杭州市規劃(清華參與),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就,參加1958年在莫斯科召開的國際建協第五屆大會的展覽等。我本人當時率領幾位清華學生參加保定市規劃,在市長郝鐵民及規劃局幫助下,制定總體規劃,以及舊城保護和西區發展規劃。保定規劃雖經過文革波折,還是得到實施,至今一直得到保定市的肯定。1964年,清華與北京市建工局合作,規劃建設左家莊小區,規劃由朱自□與韓守詢主持,綜合了建築、規劃、基礎設施等,提出先地下,後地上的基本建設理念,領先全國取得了好的成績。以上是個人回憶所及,全國也當如是。總的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對城市規劃建設的認識比較簡單,任務相對也比較單純,以服務工業化為主要目標。時任城市建設部部長萬裡同志指出,城市規劃建設面對四大矛盾,即重點與一般、整體與個體、目前與長遠、主觀能力與客觀要求的諸多矛盾。這一時期進行的代表性實驗項目有建工部的重要任務之一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的規劃建設,以及上海曹楊新村和閔行一條街等地的規劃建設。 與此同時,城市規劃建設中也出現了一些消極方面,在當時即有人提出批評。如當時城市建設部提出反四過(指標準過高、規模過大、佔地過多、求新過急),我就在現場聆聽過城市建設部萬裡部長的相關報告。因此,對于李富春提出的城市規劃三年不搞,我想主要應該是針對大躍進、人民公社運動造成的不良後果。這一段時期規劃也出現了波動,有些人頭腦發熱,盲目將城市規模做大,使得規劃流于空想;有的甚至提出要消滅家庭、取消廚房等等。後來城市商品糧短缺,管理困難,不得不緊急緊縮城市人口。在浮誇風下,對發熱的規劃剎一剎車,是必要的。但是現在看來,李富春提出的絕對時間三年,絕對手段不搞,貽害很大,影響波及全國,城市規劃機構被解散,人員流失,資料喪失,使剛成長起來的城市規劃專業驟然停頓,造成城市規劃的災難。批判所及,對當時城市規劃全盤否定,在文革中更變本加厲,似一無是處。直到改革開放,城市規劃才迎來春天,面臨重建的局面。2.改革開放後城鄉人居環境建設的推進與城市規劃復雜性的凸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快速上升,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與之相伴隨的是快速推進城鎮化和大規模開展城鄉規劃建設。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城市規劃專業建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功不可沒,城鄉面貌也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變,城鄉人居環境取得實質性的改進。2016年全國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已經達到40.8m2,其中城鎮居民人均36.6m2,農村居民人均45.8m2,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當然,這一過程中也有問題。在大規模快速城鎮化進程中,過大過快、政績工程、破壞環境等問題時有出現,對城市及其規劃的綜合性、復雜性的認識不足。科學、系統研究城市規劃建設的科學規律呼聲不斷高漲。1986年李瑞環在中國城市科學會上的講話指出,所謂城市就是以人為主體,以空間環境為基礎,以聚集經濟為特點的集約人口、集約經濟、集約科技文化的空間地域系統,由于這種聚集,使城市出現不同于農村的許多特點。錢學森倡導系統科學、復雜巨系統,面向城鄉建設實踐的建築科學也被列入十一大現代科學門類,對城市規劃建設的科學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哲學方法論上也進入新的境界。 我國城鎮化與城市發展不同于西方,外國理論不能完全解決中國的特色問題和國情問題。1993年以來,我提倡發展人居環境科學,以有序空間和宜居環境為目標,提出以人為核心,構建人居環境建設原則、層次和系統,面向復雜問題,以復雜問題簡單求解的哲學智慧,建立科學共同體、形成共同綱領的技術路線;突破原有專業分割和局限,開展以人居環境為核心的規劃設計方法和實踐模式探索,為發展適合國情的國家人居戰略,建設美好人居環境提供科學支持和支撐。30餘年來,清華大學建築與城市研究所進行了很多從區域到建築的多層次規劃設計實驗,探索可能模式,其著眼點是任何理論都要有實踐工作來推動或者檢驗。對京津冀地區區域空間規劃長期不懈的研究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案例。3.時代之挑戰與明日之人居 近年來,我國發展進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重要時期,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等一系列重大戰略與關鍵舉措實踐提到了議事日程。相應地,國家對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空間資源資產保護利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等工作的統籌協調,都做出了頂層設計和戰略安排。城市是國家文明傳承創新和現代化發展的關鍵地區,也是資源環境保護的關鍵地區,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明確,城市工作要把創造優良人居環境作為中心目標,努力把城市建設成為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家園。 對城市人居環境建設工作予以足夠的關注並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這是一個重大的社會進步。相比之下,我們的理解還不到位,工作還很不足。2018年我作為改革先鋒參加改革開放 40週年大會,又親耳聆聽習近平主席再次強調: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前進道路上,我們必須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我們的奮鬥目標。 我更加迫切地感受到,我們需要認真總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的經驗教訓,提高對城市工作的理論認識,從實現兩個百年目標的國家戰略高度,深刻把握好規劃、建設、保護、管理的科學規律,處理好各方面關系,進一步統籌各部門力量,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將經濟社會發展、資源環境保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等一系列重要工作擰成一股繩,持續努力,共同為廣大人民提供生產、生活、生態合理組織的有序空間和宜居環境,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應地,我們要更為自覺地大力發展人居科學,為美好人居建設提供科學支撐。面對新的科學發展形勢,建議在我國現有13個學科門類基礎上,增設人居科學為第14個學科門類。我曾經在2013年撰寫《明日之人居》一文,展望人居科學發展的未來,認為:科學的發展要專注于時代的大潮,不失時機地在理論與實踐上創新、推進,更上新的台階。這個判斷在今天來看仍是相對正確的。城鄉規劃學是人居科學的核心學科之一,可以說當今的時代為城鄉規劃學科發展提供了歷史性的、具有巨大挑戰性的契機,我們要肩負起創造優良人居環境的時代使命,拿出更多的智慧和勇氣,不斷探索、不斷研究,推動城鄉規劃學不斷創新、不斷前進! 本文標題:七十年城市規劃的回眸與展望 手機頁面:http://m.dljs.net/dljx/beike/86983.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beike/86983.html 隨著認知科學和人工智能的不斷發展,人們對學習理論的研究與關注,進入一個史無前例的高度。怎樣的指導,是符合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指導;怎樣的教學,是關注學生學情、提高學生地理學習能力的教學,這是叩問每一位地理教師的重要問題,也是地理教學中需要切實關注和思考的重點與難點。我以郭元祥教授的深度教學理念為依據,思考突破應試教育的瓶頸,切實提高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 一、深度教學理念的內涵詮釋 深度教學理念是由華中師範大學郭元祥教授提出的。面對我國課程改革的宏大教育背景,郭教授提出了深度理論,主張教師要克服表層教學的局限性,完成教師教學觀和學生學習觀的雙重轉變。深度理論涵蓋深度教學和深度學習兩個方面。就學生而言,深度學習是指學生主動追求知識,並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特定的教材進行批判與互動,從而探索知識本質的邏輯性。可以說,深度學習已經突破了傳統意義的被動學習,是學習者內心對知識的向往與追求。深度學習必然要求教師的教學活動是一場深度教學。就地理學科而言,教師要自覺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與影響,以務實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