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怡娛樂場-2929淘帝 作者:benson 2020 年 8 月 29 日 穩住農業基本盤,咱底氣足足的!(堅定信心迎“大考”□) 安徽省六安市農科院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君怡娛樂場組織農技專家走進田間地頭,指導農民做好小麥、油菜等農作物的春季田間管理和病蟲害防治,保障在地農作物豐收。 陳 力攝 “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要穩住農業,越要確保糧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對全國春季農業生產工作這樣強調。 這些年,“鄉村振興”鼙鼓勁擂,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持續穩中向好。當前,盡管疫情仍未散去,但是各地春耕生產的戰鼓早已敲響,大江南北,“保供給、保增收”蹄疾步穩。布谷催春的啼聲、農機隆隆的馬達聲、農人耘田的笑聲都在告訴我們:穩住農業基本盤,咱底氣足足的! “會”種地到“慧”種地── 智慧新農具顯“神通”,大國農業根基牢 “布谷飛飛勸早耕,舂鋤撲撲趁春晴。” 一夜春雨,綠油油的小麥開始分蘗。浙江省諸暨市沿江新村的糧食生產功能區,種糧大戶陳沿耿忙前忙後。“鎮壓壯苗、肥水一體化灌溉、扶持弱苗,都用農機,合作社裡還有監測苗情的無人機呢!”陳沿耿一臉自豪。 自豪的豈止陳沿耿一人,從“會”種地到“慧”種地,中國農業現代化正邁出鏗鏘步伐: ──生產方式轉變。 “噴藥、除草、施肥,農業機器人可能幹了!”河北省磁縣天道益農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淑芹,用上了裝有智能終端裝備的植保機器人。 “好家伙,一下子種了5萬多畝!”黑龍江省克山縣河南鄉仁發村村民李鳳玉感喟。過去家裡承包20來畝地就累得賊死。他能“鳥槍換砲”,靠的是合作社132台現代化農機! 戰疫情,春耕備耕,智慧新農具盡情施展。農業農村部預計,今年投入春季農業生產的植保無人機超過3萬台,“北鬥”定位無人駕駛拖拉機及配套精準作業農機具超過2萬台套,投入各類農機具預計達到2000萬台(套)以上。新農具讓廣大農民輕鬆種田、科學種田。 ──生產效率提升。 河北推廣的“互聯網+農機作業”,一天可噴藥600畝,效率是人工作業的10倍,實現減藥20%左右;在新疆尉犁縣棉田,耕地、平地、覆膜、播種等作業,由“智能拖拉機”高效精準完成,每千米作業誤差控制在2.5釐米左右…… “農機一小步,農業一大步。”農業農村部農機化司司長張興旺表示,這個跨越表明,農業生產的重要短板正在快速補齊。 藏糧于地。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完成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兩區”劃定任務。這些硬槓槓,為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提供了基礎支撐。 藏糧于技。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0%,主要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提高到95%以上,2929淘帝不折不扣做到了“中國糧,中國種”。 像抓糧食生產一樣抓生豬生產,全國豬肉產能持續恢復。湖南吉首市出台18項優惠政策,僅眾合農牧科技公司的萬頭母豬養殖智能化項目,就年出欄仔豬25萬頭。 “農業生產基本面持續向好,我們有能力、有底氣牢牢端穩飯碗,保障重要農產品供需平衡。”農業農村部負責人的話擲地有聲。 “有沒有”轉向“好不好”── 綠色成為主基調,高質量發展後勁足 山東濱州市沾化區馬營四村種糧大戶王強一度心急如焚:1500多畝麥子等著下肥呢,可偏偏碰上了疫情。 化解春耕生產難題,各部門聯手行動── 沒等多久,支農司機將農資送到了門口;隨之,服務來了!區裡組織“線上春耕”,在手機上點一點,服務送到田頭;技術問題也解決了──打開技術服務APP,就有農技專家現場答疑。“整地、起壟、澆水、施肥,咱自己一點沒費勁。”王強笑逐顏開。 一手防疫情,一手忙春耕。農民朋友們信心滿滿: ──政策託底,精準施策解難題。 “地裡種什麼?價格怎麼樣?”春耕之前,山東無棣縣雙堠村杜青林就有了答案:“優質麥有補貼,跟公司簽了訂單,咱掙的是放心錢。” 穩糧促增收。今年政策公布早,資金下撥快,扶持力度只增不減。針對疫情影響,多部門出台措施,許多農資企業開展 “點對點”生產、配送,確保農資進村入店。數據顯示,全國玉米種子供種總量16.4億公斤,氮肥可供應量1300多萬噸,農藥庫存量9.3萬噸,農資供應保障有力。 ──調優結構,綠色生產成為主基調。 不用肥、不噴藥,這樣種水稻行嗎?陝西漢中市南鄭區裕豐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鄭富俊,在當地第一個“吃起螃蟹”,“除草用人工,施肥種紫雲英,產量稍低點,可綠色水稻價兒好,一斤能買到7塊多!” 多的調下去,少的調上來,一場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向縱深推進。田野裡的加減法,換來產業布局的一手好牌,去年全國調減非優勢區水稻、玉米面積,大豆、薯類、優質飼草等短缺品種補位,糧改飼面積達到1500萬畝。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繼續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增加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 ──調順體系,標準化生產成趨勢。 從幾毛錢到幾十元,一顆柚子憑啥大翻身?“靠的是全程標準化。”廣東梅州梅縣區梅盛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楊守勝揭曉答案。 “統一品種、管理、回收,以工業化思維謀農業,把原字號做成精品,一畝地多掙七八百元。”在河南正陽縣熊寨鎮的花生田裡,農民李合林掰著指頭算他的增收賬。 看全國,農民合作社達到220.7萬家、聯合社達到1萬多家。新型主體帶動新品種更新換代,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8.3%,推進減肥減藥,確保“舌尖上的安全”。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農業不斷向優、向綠升級,發展後勁更加充足。 “才下枝頭,就上餐桌”── 新模式打通產銷鏈,新動能更強勁 ──農田連車間,產業鏈不斷延伸。 “做饅頭要強筋的,做餅幹要弱筋的,分不清哪行?”河南永城市侯莊村種糧大戶侯建理快人快語, “1020畝優質強筋麥,全走的專用訂單,每斤高兩毛錢。” 增收賬背後,CPBL樂天桃猿是從“糧倉”到“廚房”的全產業鏈。在河南,一顆麥粒“吃幹榨淨”,變身幾百種產品,全國每兩個速凍水餃,有一個來自這裡。 ──新業態打通產銷瓶頸,女孩回應遛狗絆死老人逃離現場“才下枝頭,就上餐桌。” “您有新訂單。”提示音此起彼伏,在山東平度崔家集鎮扶貧農創體,10多個營銷經理人忙得團團轉。櫻桃小番茄保鮮期短,他們線上接單、線下運輸,一天往青島發貨2萬多斤。 “雲買菜”讓產銷無縫銜接。在河北固安縣順齋瓜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裡,社員們分菜、淨菜、裝筐不停忙碌,“電商銷售,農超對接,銷售不是難題,合作社年產蔬菜5萬多噸。” 合作社理事長張順齋坦言。 阿裡巴巴全面啟動“愛心助農”計劃,淘寶宣布設立10億愛心助農基金,幫助滯銷農產品打開銷路;拼多多“抗疫農貨”專區上線首日,女生昏倒搶救途中被送殯儀館農產品訂單量突破了600萬單…… 日前農業農村部會同相關部門,調度近2000家農民合作社,將他們的產品信息分批公布在網上,成立全國農產品產銷對接公益服務聯盟,金合發娛樂城合法嗎促進產銷精準對接;商務部出台措施,鼓勵優先銷售貧困地區農產品。 ──上遊企業復產復工,帶動效應明顯。 “玉米只夠9天,豆粕只剩1天。”清點完庫存,山東青島田潤產業一體化公司辦公室主任李峰緊張起來。 種苗、飼料、養殖、屠宰……養殖產業鏈環環相扣。當地積極組織上遊企業復工,打出組合拳。“現在,每天60噸飼料送到1000多養殖戶手裡,基本上可滿足需要。”李峰介紹。 截至2月17日,全國9711家飼料企業,已有6384家開工復產,開工率為66%。“盡管與常年同期比仍有差距,但隨著運輸環節的疏通,肉類產品供應將更有保障。”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局長楊振海表示。 政策幫扶,科技助力,如今的農業,不再止于耕田養殖,隨著產業鏈條延伸,應對市場風險能力更強了。以君樂寶為例,春節以來,君樂寶奶粉天天滿負荷生產,已向各地發貨50多萬箱。 “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帶動,到2020年,全國糧食優質品率提高10個百分點左右,糧食加工轉化率達到88%。農業快步邁向高質量,一批批農產品告別“洗剪吹”,新產業新業態競相發展,田野不斷集聚新動能。 民為國基,谷為民命。這個春天,一項項好政策落進田野,鄉村大地激蕩著億萬農民的追夢力量。我們堅信,把農業基礎打得更牢,把“三農”領域短板補得更實,就能穩住農業基本盤。 我們能!一定能!! “越是在這個時候,越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我國發展,越要增強信心、堅定信心。”習近平總書記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發表的重要講話,讓世界看到中國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的必勝信念。中國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復工復產,以精準籌劃的政策舉措、穩扎穩打的實際行動,努力減少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中國與世界緊密相聯,中國堅決秉持為全球公共衛生安全負責的態度,也堅守以自身發展為世界經濟發展作貢獻的初衷。 經濟社會是一個動態循環系統,不能長時間停擺。中國人民正以時不待我、只爭朝夕的精神,努力把落下的“功課”補回來,把耽誤的“時間”搶回來。政府在行動,實施分區分級精準防控策略,打通人流、物流堵點,放開貨運物流限制。企業在行動,包機包高鐵迎接務工人員返崗等創造性做法此起彼伏。廣袤大地上,春耕備耕已從南到北陸續展開。疫情壓不垮中國經濟。國際觀察人士普遍相信,隨著員工回得來、原料供得上、產品出得去逐步實現,中國經濟運行一定能夠盡快恢復正常。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預期中國經濟將在第二季度恢復正常。美國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斯蒂芬·羅奇認為隨著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中國經濟或將強勢反彈,由衷表示“我對中國經濟長期發展前景保持樂觀”。 經濟全球化時代,世界各國相互依存,既是命運共同體,也是利益共同體。“中國好,世界才更好”,這是無數事實一再證明的道理。“這些天投資者問得最多的問題很可能是‘如何追蹤中國恢復生產的情況’。”摩根士丹利一位分析師的話,道出了國際市場對中國實現企業復工復產的熱切關注。中國強調深化對外開放和國際合作,加強同經貿伙伴的溝通協調,優先保障在全球供應鏈中有重要影響的龍頭企業和關鍵環節恢復生產供應,維護全球供應鏈穩定,彰顯了為全球共同發展負責的大國胸懷。 全面、辯證、長遠地看,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暫時的,中國經濟韌性強勁,內需空間廣闊,產業基礎雄厚,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全球供應鏈重要樞紐,中國是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全球第二大外資流入國和對外直接投資國。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邁上1萬美元台階,中等收入群體規模超過4億人,是全球最具成長性的消費市場。近期,特斯拉、寶馬、豐田、三星、空客、霍尼韋爾等大批制造業企業宣布復工復產,還有不少外資企業紛紛通過“雲簽約”進入中國,充分說明中國吸引外資的綜合競爭優勢沒有改變,外國投資者對中國的信心和投資戰略沒有改變。 透過挑戰看機遇,更能看到中國經濟的潛力和前景。一些國際觀察人士注意到,中國全民抗疫帶火了“宅經濟”與“雲生活”,2929淘帝智能制造、無人配送、在線消費、醫療健康等新業態新模式逆勢成長,不僅順應了民生需要,釋放出新興消費潛力,還為經濟高質量發展開拓了新空間。為抗擊疫情,中國正在加大試劑、藥品、疫苗研發支持力度,推動生物醫藥、醫療設備、5G網絡、工業互聯網等加快發展。可以預期,疫情過後,中國經濟發展將獲得更多新動能。 中國有能力、有信心、有底氣戰勝疫情,也完全有信心變壓力為動力、化危為機,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穩定發展的中國經濟,必能繼續為全球增長注入信心和動力。 《 人民日報 》( 2020年02月27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