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彩券怎麼畫-長榮女大生遭擄殺 作者:nb11 2020 年 11 月 1 日 運動彩券怎麼畫人在燈亮:東海“五代守塔之家”的“百年孤獨”5月20日,葉家第四代燈塔工葉靜虎站在補給船上駛向兒子葉超群工作的七裡嶼燈塔。葉超群在燈塔內向外眺望。 5月20日,補給船在浙江寧波七裡嶼碼頭靠岸(無人機照片)。補給船每週送一次生活物資。葉超群在燈塔上更換破損的燈泡。 5月20日,在寧波七裡嶼,葉超群(左)和前來運送物資的父親葉靜虎在燈塔上查看設備。5月20日,葉超群(右)和前來運送物資的父親葉靜虎一起登上燈塔。 茫茫東海,有一個“燈塔世家”,五代人在百餘年的時光裡,一直堅守“人在燈亮”的信條。他們中有近代中國第一代燈塔工,也有“太平輪沉沒事件”的見證者,還有人為守塔獻出了生命。他們是電影《燈塔世家》中四代燈塔工齊家的原型 這些孤獨的燈塔工,往往有三個家岸上一個“家”,“家”裡住著親人;島上一個“家”,“家”裡有著燈塔;心中還有個“家”,那個“家”裡裝著的,則是燈塔照亮的萬裡祖國海疆 “在無盡的洋面上,永遠要有一束光為漁民照亮‘歸來’的路。”盡管技術發展與時代進步改變了燈塔,守塔人依然在堅守 1883年,英國人在位于浙東海域的白節島上建成燈塔,漁民葉來榮成了近代中國第一代燈塔工。 多年後,他的兒子接過父親的“飯碗”,為營救船只而被海浪吞噬;第三代守塔人葉中央,四十年如一日守望東海,妻子重病、女兒生產也未曾顧得上離開;1984年、2013年,第四代守塔人葉靜虎、第五代守塔人葉超群又相繼走上了守塔之路…… 茫茫東海,十餘座島嶼,十餘座燈塔,見證著葉家五代人代代相傳的“百年約定”。 葉超群總說,他不會是家裡最後一代“守塔人”。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夫海岸之燈塔,猶海上之邏卒也。處境岑寂,與世隔絕,一燈孤懸,四週幽暗。海風挾勢以狂吼,怒潮排空而襲擊,時有船只覆沒之慘,常聞舟子呼援之聲。氣象險惡,誠足以驚世而駭俗也。 班思德《中國沿海燈塔志》 在葉家幾代人的記憶裡,“時有船只覆沒之慘,常聞舟子呼援之聲”是早年海上燈塔工作環境的真實縮影。 137年前,一群英國人來到東海一座並不起眼的小島白節島,經過數月的忙活,建起了一座14米高的燈塔。1883年8月12日,塔上的一盞三等紅、白二色替光燈,以每分鐘紅白二光各閃一次的頻率,首次向大海發出耀眼的光芒。 盡管《尚書禹貢》篇即有“島夷皮膚,夾右碣石入于河”的記載,但作為新式航標形態的近代燈塔,對多數中國人來說卻是個“舶來品”。1858年,《天津條約》附約《通商章程善後條約》規定,“任憑(清)總理大臣邀請法國人幫辦稅務並嚴查漏稅,判定口界,派人指泊船只及分設浮、號船、塔表、望樓等事。” 對于近代中國第一代燈塔工而言,他們對這些受控于“洋大人”的稀奇建築,本來沒有太多好感。在課稅繁重、災禍頻發的晚清亂世,幹這份工作純粹是為了讓自己的收入更好、更穩定。 葉家第一代守塔人葉來榮也不例外。當他第一次踏上白節島時,他心裡想的是如何掙上比打魚多得多的錢來養家糊口。 在1933年出版、由時任晚清海關副總稅務司班思德所作的《中國沿海燈塔志》一書稱,白節島是“海上交通之孔道”,“每日駛傍燈塔船只絡繹不絕”且海上事故頻發,附近失事船只“數見不鮮”,在光緒年間就發生過較大規模的濃霧撞船事件。 使慣了漁網、說慣了吳語的葉來榮,一開始面對精致的西洋機械和天書般的英文守塔日志時感到力不從心,但他很快發現了白節島燈塔工作的奧妙。當他發現,這盞外國人造出來的“長明燈”確實能讓漁民更安全時,他漸漸對燈塔有了新的看法。 很快,葉來榮的兒子葉阿岳也成了一名燈塔工。“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的守塔觀念,如一顆種子在葉家幾代人心間生根發芽。葉家人總說,“人在燈亮”,沒有什麼比讓生命更有尊嚴地延續更重要。 由于燈塔海上位置險要,在戰爭年代容易被當作軍事目標而受到攻擊。花鳥島與白節島同處東海,葉來榮、葉阿岳也曾在那裡駐守。在花鳥島上,至今還能看見侵華日軍轟炸留下的彈坑。即使是在槍林彈雨之中,葉阿岳也未曾後退一步直到1944年10月下旬,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 時針指向半夜12點,身邊4歲的兒子葉中央早已入睡。深秋時節比較罕見的惡劣天氣讓葉阿岳有些不安,他正想出門看看燈塔情況,同事突然一腳破門而入: “阿岳,長榮女大生遭擄殺有艘補給船想要進港躲避,風浪太大一直靠不上岸,船上的老人和孩子都很危險,快去看看!” 葉阿岳趕緊頂著暴雨出門,鼎沛電子遊藝場快步走向碼頭邊。他發現不遠處的一艘小船已在劇烈顛簸中漸漸失去控制,馬上讓身邊的人將小船緊急拉到背風處,自己登上船穩定船員情緒,並讓他們有序撤離。 “大家不要慌,不要隨意移動,我們想辦法讓大家上岸!”葉阿岳看著補給船已慢慢靠岸恢復平穩,正稍鬆一口氣時,漆黑中一個滔天巨浪忽然洶湧而來 船翻了! “葉阿岳!快回來!”岸上的同事和船員一遍遍呼喊著葉阿岳的名字,但無情的海浪已將他的身軀越推越遠…… 五六天後,魚腥腦島上的居民發現了葉阿岳的遺體人和衣物已被海浪衝泡得無法識別,只能通過腰上那根標志性的皮帶來辨認。 葉中央說,那根皮帶是父親守塔百無聊賴時,經常拿在手中擺弄的“玩具”。 後來,葉家人守塔時在島上一定會養狗。一旦聽到狗叫不止,葉家人就知道,海邊可能又有人在求救。 1949年1月27日晚23時45分。農歷除夕前夜。白節島。 9歲的葉中央在夢中忽然聽到一聲巨響,海上傳來刺耳的汽笛長鳴。本能的恐懼讓他馬上起身望向窗外,然而,什麼也看不清楚。 第二天早上,海邊忽然飄來了數不清的碎片漂浮物,島上的幾戶漁民神色凝重地匆匆劃船出海。 後來,葉中央聽大人們說,那天晚上沉沒了一艘大船,名字叫“太平輪”。 百年以來,葉家人已記不得守塔時親眼見過多少海難,又親自救起過多少島嶼附近的落水者,親手幫忙修補過多少條臨時擱淺的漁船。 但是,葉家卻真真切切有三人因守塔工作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長毛爸爸”回來了 沒有比燈塔上的生活更單調的了。總而言之,這是一個僧人的生活,實際上還不止于此這簡直是一個隱居苦修者的生活。 亨利克顯克微支《燈塔看守人》 1959年,19歲的葉中央接過祖父和父親的班,成為葉家第三代守塔人。 在葉中央眼裡,用“隱居苦修”來形容燈塔工的生活,一點都不過分。 新中國的成立結束了我國燈塔受殖民者支配的屈辱歷史,一座座海上的“紅色守衛”以嶄新面貌接受起了時代的考驗。然而,海上物資短缺的問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並未得到有效解決,六十年代社會發展中出現的經濟困境更讓守塔的生活艱辛倍增。 除少數島有原住民外,大部分無人島補給全由岸上提供。最初海島上並沒有電,水、米、蔬菜、柴油等全部必要物資都必須由守塔人自己從靠岸的補給船上一步步挑到燈塔附近。 葉中央的兒子葉靜虎記得,最多的時候,父親連挑了40多桶柴油,沿著400米陡峭的山路走一個下午,晚上肩膀磨出了巨大的血泡。 更要命的是,即使是全靠“輸血”,也時常面臨“斷糧”的風險一旦海上風浪濃霧驟至,補給船就無法按期抵達。糧食跟不上的時候,葉中央和同事們就把倉庫僅存的冬瓜拿出來,煮熟後淋上醬油分著吃。冬瓜吃完了,就只用醬油衝湯喝,硬是撐到補給船靠岸。 葉中央不是沒想過辦法。他試過在島上種青菜卷心菜,但重度鹽堿化的泥土基本不給蔬菜成活的機會;他曾帶著雞苗上島,外交部提醒在吉中國公民注意安全準備自己飼養,結果沒過幾天就被海鳥和老鷹全部叼走。 一些在平時不起眼的瑣事,在島上也成了“老大難”,比如理發。葉中央每次結束守島回到岸上,年幼的葉靜虎便會指著蓬頭垢面的父親咯咯咯地發笑:“‘長毛爸爸’回來嘍!”後來,葉中央和同事們約好,上島守塔前大家索性全都理成光頭既為了工作方便,也能省下一些洗頭用的淡水。 而最難熬的,還是孤島上機械、重復、單調而且有心無處用、有勁無處使的時光。 葉靜虎回憶,父親曾告訴他,守塔時最多一天可以抽掉三包煙。 “沒別的原因,就是寂寞。”葉靜虎說。 每次上島前,葉中央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到處找熟人借煙票買煙。一旦上島,葉中央飯可以少吃,水可以少喝,但煙絕對停不下來。如果碰上補給斷了,他就把煙灰缸裡抽剩的煙蒂挑出幾個捻一捻,用紙再小心翼翼地揉成一整根,點燃後,繼續默不作聲地對著大海吐煙圈。 孤島沒有郵差,即使給家人寫了信也沒有人可以幫忙寄。岸上帶來的報紙,不到一個月就可以從頭到尾被徹底翻爛。 島上報廢的手搖發電機,被葉中央和他的同事們拆了又裝、裝了再拆,如此反復,直到每個零件閉著眼睛都能叫出是什麼,怎麼用,安在哪。 一台小小的半導體收音機,濃眉擊掌被無視葉中央每天只舍得拿來聽5分鐘的天氣預報。盡管他千般萬般想多知道一點外面的世界,但很無奈幹電池必須省著用。 葉靜虎說,他偶爾去島上看父親時,感覺父親在島上和島下完全是兩種狀態:在島上,一條遠方開過的海船都能讓他跳腳興奮半天;而一下島,好不容易回到家,卻又默默無語。 守島工作會改變人的性格。在那個年代,孤島上的生活幾乎與世隔絕。長期找不到人說話,幾個月不知道這個社會發生了什麼,就算想開口也不知從何說起。守塔人的“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不僅沒有一絲《桃花源記》的爛漫,反倒充滿了難為外人道的苦澀。 在葉中央的職業生涯裡,他一共和8座海島打過交道。東海上最有名的那幾座燈塔的“老黃歷”,全裝在葉中央的腦子裡。外人總說,葉中央的經歷豐富、見多識廣,是真正“見過大風大浪的人”。 但葉中央心裡知道,那個年代的守塔人不得不定期更換駐守地。因為正常人如果真的面對同一座燈塔完完全全守一輩子,“大概率會瘋掉”。 葉超群說,在現在的網絡綜藝節目裡,他不愛看那些所謂的“荒島求生”類節目。 “那都太膚淺。要是真想過‘荒島求生’的生活,那應該來當一回守塔人試試。” 一個燈塔工,三個“家” 海風你輕輕地吹 海浪你輕輕地搖 遠航的水兵多麼辛勞 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 讓我們的水兵好好睡覺 歌曲《軍港之夜》歌詞 《軍港之夜》是葉家第四代守塔人葉靜虎上島前常聽的歌。 20世紀80年代前,東海地區不少燈塔歸海軍管理。盡管沒有“戰艦”,但悠揚旋律中濃濃的海上家國情懷,卻深深感染著葉家人。 葉靜虎的同事李金星說,大部分燈塔工往往有三個家岸上一個“家”,“家”裡住著親人;島上一個“家”,“家”裡有著燈塔;心中還有個“家”,那個“家”裡裝著的,則是燈塔照亮的萬裡祖國海疆。 不過,這三個“家”往往並不能同時兼顧。守塔工的一生,都需要在這道終極選擇題前取舍。 1971年春節,葉中央讓島上其他職工下島回家與親人團聚,自己選擇留下看守燈塔。妻子盼夫心切,帶著女兒坐船上島。不料途中遇上大浪,妻子與小女兒雙雙遇難;22年後,葉中央的第二任妻子不幸患上直腸癌,住進醫院,需要陪護,然而此時正是全國交通系統航標大保養期間,島上工作人手不夠,葉中央思前想後,最終還是沒有提前下島。 在女兒眼中,葉中央似乎有幾分“不近人情”。1988年,葉中央的女兒面臨生產需要人照顧,雖然知道父親守島時的脾氣,但她還是試著寫了一封信託人帶到島上。葉中央看完信,一想到他一走燈塔就沒了“當家人”,反手又把信默默地鎖進了抽屜裡。 “我父親對守塔工的感情是外人難以體會的。‘人在燈亮’,這是他心中最重要的信條。”葉靜虎說。 1986年夏。白節島。台風過境,狂風呼嘯,暴雨傾盆。 46歲的葉中央此時早已見慣了大風大浪。窗外的電閃雷鳴他倒是渾然不懼,唯一擔心的,還是燈塔。 在20世紀80年代,白節島燈塔尚未應用電子旋轉設備,九州娛樂城手機版下載tha燈器正常運作需要依靠人工每隔一小時操作手搖裝置提供機械動力,業內稱之為“上弦”。然而,風力太大,一般人幾乎無法步行靠近燈塔。怎麼辦? 葉中央躊躇之間,同事來提醒,“上弦”的時間到了。 “我去!”葉中央說。 憑借豐富的島上生活經驗,葉中央一眼就挑出了前往燈塔最背風的那條路徑,然而,剛挪動兩步就被台風吹得直打趔趄。葉中央馬上蹲下身子,用最減少受風面積的匍匐姿態爬行前往燈塔。短短20來米的路,葉中央爬了十多分鐘。 事後,葉中央說,那次“還不錯”,沒有被台風“老爺”請進大海裡去。 對于葉靜虎和葉超群而言,他們在成為燈塔工之前,本可以有其他的人生道路可選擇。1984年,葉靜虎在建築公司開拖拉機,收入是父親的兩倍有餘。而葉超群上學時的專業是人力資源,原本想跳出家裡“守塔人”的職業圈。 然而,兜兜轉轉,二人都還是最終接過了五代相傳的職業接力棒。 “沒辦法,總覺得還是‘放不下’。”葉靜虎說,他放不下父親,放不下從小心心念念的大海。“就像我父親當時說的,‘燈塔充滿了召喚的力量,那種力量讓人對它產生入骨入心的愛。’你沒辦法,你只有奔向它。” 1987年,原交通部部長錢永昌在給白節燈塔職工們的慰問信中寫道:“特別是燈塔主任葉中央同志……祖父、父親、自己和兒子都熱愛航標工作,堅守燈塔崗位。他繼承和發揚了老一輩的優良傳統,又為新一代做出了好樣子……這種獻身精神實在值得敬佩。” 如今,80歲的葉中央早已從工作崗位上退休,葉靜虎也轉到了寧波航標處後勤崗位上工作。葉超群的工作地點,轉到了離甬江入海口不遠的七裡嶼島。 登上七裡嶼島山頂,一根十餘米高的國旗桿遙遙在目,一抹鮮豔的紅色在海天交接的碧藍晴空下分外耀眼。 而在不遠處,傳來了葉超群手機裡播放的小提琴曲 《我愛你,中國》 永遠有一束光,為漁民照亮歸途 生在那個島上,是你一輩子的榮耀。 電影《燈塔世家》台詞 1997年,宋江波導演的電影《燈塔世家》在全國上映。電影中四代燈塔工齊家的原型就是葉家。一時間,海島守塔人平凡、勇敢、屹立在祖國海疆堅韌不倒的形象感動了全國無數觀眾。 盡管故事不同,情節不同,人物名稱不同,但葉家人覺得,“生在那個島上,是你一輩子的榮耀”說出了守塔人的心聲。 2020年春節前,記者跟隨補給船來到七裡嶼島,發現船上比平時多帶了不少糧油、蔬菜和肉類。一問才知道,原來今年葉超群要和同事們一起在島上過年。 “每年都會有人要在島上守歲的,今年輪到我而已。”葉超群說。 沒有爆竹,沒有燄火,2020年除夕之夜,葉超群和同事們一起下廚,簡單圍在一起吃了幾個家常菜,倒了一小杯平時不太舍得喝的紅酒,這年就算過去了。到了晚上,燈塔的例行檢查還是照樣進行。 “現在島上的生活條件和以前比已經好了太多,裝了電視,裝了空調,既有手機信號也有網絡。”葉超群說,他偶爾還可以和妻子與剛出世不久的孩子通通語音電話,聊聊視頻。“要是在我父親那會兒,一到大年三十,他只能獨自望著大海盡頭那隱約可見的點點星光出神。” 在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國各地擴散蔓延時,由于外地同事路途受阻無法趕到,葉超群比平時更加忙碌,一個人在島上做了更多的工作。“其實海島環境倒是對防疫形成了‘天然屏障’,加上政府的防控快速有力,我們倒不太擔心自身的安全,只盼著‘非常時期’趕快過去。”葉超群說。 在電影《燈塔世家》中,齊家第四代守塔人燈兒在中秋之夜向父親的同事憧憬著燈塔工作的未來圖景:“叔叔們,你們就等著吧。電腦有了,衛星有了,用不了多久我們就能回到岸上去,坐在電控室裡用電腦導航,而海島將成為人們參觀旅遊的景點。” 燈塔的未來,向何處去?燈塔工的未來,向何處去? 葉超群覺得,技術發展與時代進步既會讓燈塔工“改變”,也會讓燈塔工“不變”。 “先前有人說過,‘輕量化’是燈塔工工作的一個趨勢。”葉超群說,科技可能會改變守塔的日常狀態,“維護”將比“守護”佔有更重的分量。這一代守塔人和上一代相比,連續上島的時間已經少了很多,以後可能會更少,這對于燈塔工本身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種“解放”。 寧波航標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未來的守塔人,守護的不僅是“塔”,更是與塔相伴的機器。傳統意義上“守塔人”的概念或許會發生變化,這實際上也是對這個群體提出的更高要求。 “但是,在無盡的洋面上,永遠要有一束光為漁民照亮‘歸來’的路。”葉超群說。 “而我們,就是那群為海上漂客歸來引路的人。”(文/本報記者顧小立 攝影/本報記者翁忻) 群眾利益一毛錢不少,送禮說情一毛錢不要 “執紀監察尖兵”、蒙古族紀檢監察幹部王曉東用生命譜寫忠誠擔當 在查辦一起扶貧資金被挪用案件時,被調查人託王曉東的朋友說情,王曉東婉言謝絕,並拒收一切禮品,嚴格依紀依法進行處理。直到後來,王曉東出差遇到這個朋友,反復地講道理、做工作,兩人才冰釋前嫌 “東哥,看著你不對勁,咋出這麼多汗?快歇會兒吧。”“再堅持堅持,現在是最關鍵的時候,一旦錯過機會,前面的工作就白做了。”同事張軍華每每憶起去年8月22日與王曉東最後的對話,仍禁不住落淚。 王曉東,一名普通的蒙古族紀檢監察幹部,因突發心髒病,倒在辦案一線,年僅46歲。 對黨的事業無限忠誠 “曉東是一員敢啃硬骨頭的‘虎將’!” 犧牲前,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以下簡稱阿左旗)紀委監委第二紀檢監察室主任王曉東被抽調到錫林郭勒盟辦案已近一年。當時擺在他和同事們面前的,是一起重大專案,被調查對象反偵察能力很強,抽調來的都是辦案骨幹。 2019年8月22日晚上19點多,在強忍身體不適,完成了整整一天的攻堅後,王曉東突發心髒病倒地。送醫後,同事們擠在搶救室窗口焦急等待,搶救無效的噩耗傳來,他們一個個癱坐地上。 吉雅太過去與王曉東在一個偏遠公安派出所共事5年,他哽咽著說:“我十幾年沒有掉過淚,得知曉東犧牲的消息,忍不住痛哭了一場。” 王曉東曾從警22年,他忠誠履職,屢破大要案,獲嘉獎近20次。在派出所任職時,長榮女大生遭擄殺他在全盟率先實現轄區旅店業實名制登記、關鍵路口視頻監控全覆蓋。 阿左旗公安局政委蘇民說,王曉東工作認真負責源自他對黨的事業的無限忠誠和熱愛。在一件重大暴恐案件中,正是由于他工作到位,5名嫌疑人在前往烏魯木齊途經他轄區時,首次全部“現形”,成為破案關鍵。王曉東因此榮立二等功。 2015年3月,王曉東被選調到阿左旗紀委。他投入大量精力自學理論政策、紀法條規,快速進入角色。 2017年,面對紀檢監察工作紀法貫通、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的新要求,他自告奮勇,用3個月編制出一套容易掌握、操作性強的執紀執法工作模板,被爭相傳閱、學習,並成為培訓新人的教材。 “曉東是一員敢啃硬骨頭的‘虎將’!”曾擔任阿左旗紀委書記、監委主任的司建新說,王曉東堅持以學習促辦案,以辦案強學習,是能打、善打硬仗的辦案能手,2017年成為內蒙古首批“執紀監察尖兵”。 敢于擔當善于擔當 “就是侵犯群眾一毛錢的利益,我們也要給群眾一個交代!” 王曉東辦案有水平、樂于助人,對同事有求必應。2017年3月中旬,王曉東剛做完痔瘡手術還在住院,一位同事想向他請教一個並不緊急的問題,但他卻等不及,邊輸液邊站著看材料,與同事討論了兩個多小時。討論結束時,他已疼得出了一頭汗。 王曉東作風雷厲風行,敢啃硬骨頭。“當警察時就以敢打敢拼聞名,多次危險的室內抓捕,他都第一個衝進去。”王曉東在公安系統的同事說。到紀委監委工作後,他敢于擔當碰硬的作風絲毫未變。 2018年10月,阿拉善盟首例“打傘破網”案件線索由阿左旗查辦。司建新說,線索就幾頁簡單筆錄,嫌疑人羈押期限將滿,“不辦,這些人逍遙法外;辦,失敗的風險極大。”他首先想到王曉東。 王曉東態度堅決:“掃黑除惡是政治任務,打傘破網責無旁貸!”他連夜組織團隊,開展細致調查。在厚厚的賬單中,鎖定了一名個體戶作為關鍵突破口,成功獲取幾個民警充當“保護傘”的證據,讓以身試法者得到了法律的制裁。 王曉東不僅敢于擔當,還善于擔當。他常常能在與群眾交流中發現線索,並且揪住不放,不挖出侵犯群眾利益的“毒瘤”誓不罷休。 2016年夏季,王曉東下鄉與牧民拉家常時發現,有人被納入民政救濟救災名單,卻未領到資金。他當即聯系週邊多戶牧民,發現這一問題較為普遍。在請示單位後,他牽頭成立了調查組。 同事王希龍說,阿拉善地廣人稀,往往一天跑二三百公裡路,只能走訪四五戶牧民。王曉東帶領大家冒著酷熱、不顧顛簸,一家家地走,一天下來臉上掛滿了汗水和沙塵。一個月後,他們查清了當地幾十戶村民救災款被挪用的情況。最後,涉事幹部被嚴肅問責,數萬元違紀資金被追繳。 幾年來,王曉東查辦損害群眾利益案件30多件,有的案件涉案金額不足萬元,但他常說:“就是侵犯群眾一毛錢的利益,我們也要給群眾一個交代!” 為人正派家風淳樸 “他在前面拼命辦案,我絕不能在後面拖他的後腿。” 一部手機、一雙鞋、兩套運動服、一件外套、一瓶大寶、一塊香皂、一把剃須刀這是王曉東犧牲後,同事那日蘇整理出來的全部遺物。 同事們說,王曉東生活很樸素,運動衣早已洗得發了白、卷了邊,還在穿。就連私家車也是一輛老款桑塔納,車窗早已漏風、座椅磨得發亮。 生活樸素的王曉東內心卻強大而富有,面對接二連三的說情者,面對一次次誘惑,他始終堅守底線。 在被抽調查辦重大專案期間,曾有多名企業家手拎現金、名貴煙酒找到王曉東,他們或打聽消息,或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都被當面拒絕。 一次,在查辦一起扶貧資金被挪用案件時,被調查人託王曉東的朋友說情,王曉東婉言謝絕,並拒收一切禮品,嚴格依紀依法進行處理。直到後來,王曉東出差遇到這個朋友,反復地講道理、做工作,兩人才冰釋前嫌。 王曉東為人幹淨正派,他的家風也十分淳樸。面對上門送禮說情的親朋好友,家人一律婉拒,為此還惹得他親二舅幾年沒跟他家來往。妻子常麗貞說:“他在前面拼命辦案,我絕不能在後面拖他的後腿。” 王曉東曾常年在偏遠派出所工作,幾乎每個春節都是常麗貞帶著孩子,陪他一起值班度過的。到紀委監委後,他經常一出差就是幾個月。幾乎所有家事,都由常麗貞一人操持,但她卻從無怨言:“每次看到他出差回家疲憊的樣子,我最大的願望就是他能睡個放心覺,睡到自然醒。” “曉東常說,他虧欠家裡太多,等退休了,一定跟家人好好享受天倫之樂。”常麗貞喃喃道,現在這個承諾永遠都無法實現了。剛上大學的兒子經歷這次變故,一下子長大了。一次常麗貞跟兒子回憶起往事,兩人忍不住流淚。兒子擦幹淚水後反過來安慰她說:“媽媽,我們就當爸爸又出差了。他雖然走了,但永遠是我心目中的英雄!”(記者于長洪、張洪河、劉懿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