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英皇娛樂酒店-張鈞甯邱澤認了
“漏網之魚”或許是“卓越”之源“漏網之魚”或許是“卓越”之源從《“雙一流”建設,學科真的那麼重要嗎》一文說開來 在管理上,無論是科技部門還是高校,都切忌奉行學科中心主義,而要以問題導向的大領域、大方向為區塊,整合學科集群,發揚個體優勢,互相取長補短,在協同合作中追求學科整體卓越。 在出台一些有關學科的政策措施時,不應僵硬地一刀切,要適當留有空間,讓彈性和柔性發生邊際效應。 ■北京大學原常務副校長 王義遒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陳洪捷在《中國科學報》2019年11月27日7版發表了《雙一流建設,學科真的那麼重要嗎?》一文,就德國的三輪卓越大學計劃如何看待學科以及對集群或領域的重視發表議論,質疑雙一流建設中,學科真的那麼重要嗎? 對此,筆者深有同感。在強調名不正,言不順的中國,筆者一輩子深受學科桎梏之害,因此想再發點議論。 筆者從事的研究領域被稱為波譜學,它誕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是通過無線電波研究物質結構與運動的一門學科,對物理學來說算是一門新的分支學科。 1960年,激光誕生,其基本原理可從波譜學和光學理論中導出,從而產生了一門新學科——量子電子學。 在蘇聯讀研究生期間,筆者得到了比較完美的實驗結果和系統的物理解釋,發表了四篇論文,三篇在頂級物理刊物上,一篇在化學刊物上。不過,筆者從未考慮過研究的是物理問題還是化學問題,只覺得能提出和解決科學上前所未見的問題就好。 1961年,筆者回國來到北大。次年,在北大化學系徐光憲先生和中科院化學所錢人元先生的鼓勵、支持下,筆者辦起了核磁共振化學應用的討論班,希望這個物理方法能在化學上得到廣泛應用。 初回北大,筆者歸屬于新從物理系分出來的無線電電子學系波譜學教研室。這當然完全對口,但研究方向並不被系主任所滿意,因為當時無線電系屬機密專業,應該為國防服務。筆者認為,可以用波譜學方法來研究國防所需的化學材料問題,而且當時還擁有國內第一台從英國進口的高級核磁共振波譜儀。不過,系主任仍舊覺得太間接,即使作出研究成果,發表在化學刊物上,對無線電學科來說也有點名不正,言不順。 1963年,無線電系主體搬遷至北大昌平分校,與北大化學系、中科院化學所的關系就疏遠了,波譜儀給了化學系,討論班也不了了之。 波譜學要想既能為國防服務又符合無線電電子學的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