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過于發現世人從未見過的新物質。舍勒(Carl Wilhelm Scheele,1742-1786)氧氣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起初,人們所知道的氣體只有空氣,並認為空氣是“一種”物質。另外,人們已經認識到空氣在燃燒過程中的重要助燃作用。例如,拉瓦錫通過實驗發現很多物質在沒有空氣之時便不會燃燒。通過對在空氣中進行的各種燃燒反應後氣體的實驗觀察,科學家才進一步發現並不是所有的空氣都會參與燃燒反應。具體而言,只有一小部分(大概五分之一)左右的空氣會參與反應,而其他剩餘部分則不會參與反應。在18世紀70年代,
意即有助于燃燒之意。這便是對氧氣性質的早期發現和理解。遺憾的是,舍勒的上述重要工作因為出版商的耽擱,直至1777年他的專著《論空氣和火的化學》才正式出版。舍勒一生中做了大量的實驗,但發表的論文與他做過的工作相比,只佔很少的一部分。他基本上都是憑著個人對于化學的強烈興趣而廢寢忘食地開展研究工作。 圖一 舍勒1777年出版的《論空氣和火的化學》一書的封面瑞典語名稱:Chemische Abhandlung von der Luft und dem Feuer 圖二 舍勒實驗室的概貌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1774年,普裡斯特利加熱氧化汞得到了一種新氣體。經過測試,普裡斯特利發現這種氣體不僅可以使得蠟燭更為猛烈地燃燒,並且他本人吸入之後感覺極為舒服。他還讓小老鼠也吸入了這種氣體,發現其壽命可以比在空氣中有所延長。這些探索讓普裡斯特利猜測這種氣體對後續的醫學也可能有很大的幫助。另外,普裡斯特利還發現空氣燃燒後剩餘的氣體也是一種當時人們尚不知道的新氣體,他把這種新氣體稱之為“脫燃素空氣”(即氮氣)。後來,拉瓦錫稱其為“硝”,再後來被學者們稱為“氮”,沿用至今。1774年,在密閉的容器中加熱錫和鉛兩種金屬時,拉瓦錫發現在此過程中空氣失去了一定的重量。據此,拉瓦錫斷定空氣中的一部分(即氧氣)參與了化學反應。後續,拉瓦錫依據這些實驗結果將空氣分為“最易于呼吸的空氣”(即氧氣)和其餘剩下的部分(即普裡斯特利提出的“脫燃素空氣”,即氮氣)兩個部分。1779年,拉瓦錫正式提出了“氧”這個詞語。這些都為拉瓦錫氧化理論等新化學學說的提出提供了實驗基礎。由此可見,三位學者均是獨立地從不同的側面和方法在研究氧的諸多性質,最終極大地促進了對于氧及空氣的理解,從而推動了科學的進步。 三、科學家精神 協同是科學家的重要品質之一。具有重要價值的科學研究則更需要多個甚至大量科學家進行協同攻關。在氧氣的發現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