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運彩分析-甘肅隴南山體崩塌道路瞬間被埋
從一份持續一週的“病志”看互聯網醫患關系 患者根據推薦熱度、滿意度評價尋醫,醫生要通過提高服務質量來“控評” 從一份持續一週的“病志”看互聯網醫患關系 閱讀提示 受疫情影響,大部分醫院的診療活動減少,無接觸診療成為剛需。記者跟蹤一份持續一週的“病志”,觀察互聯網思維如何改變醫患關系,直觀呈現互聯網醫療的優勢和不足。 “吹空調後一歲寶寶發燒到38℃,流鼻涕,嗓子好像有痰……已經第二天了,我該怎麼辦?”7月23日22時34分,寶媽王昕在病情描述一欄敲下這段文字。 這份互聯網“病志”從第一個字開始,大部分信息由王昕填寫。 以往患者在醫院大樓裡掛號、首診、付款、化驗、復診、拿藥,花費1~7天,甚至更長時間。在互聯網醫療迅猛發展的當下,患者就診有了不同的方式。7月23日~29日,《工人日報》記者跟蹤上述互聯網“病志”,觀察互聯網思維如何改變醫患關系。 相比醫生“職稱”更看重“滿意度” 今年初,受疫情影響,大部分醫院的診療活動減少,無接觸診療成為剛需。同時,催生了市場對于互聯網醫療的迫切期待。 半夜不敢去醫院急診的王昕在手機應用市場選了下載量第一的一個網絡就診平台,注冊賬號登錄後發現,普通號在線時間為10時~22時,急診也是過了22時就要第二天受理。沒法子,她申請了極速問診。9分鐘後,系統為她分配了一位二甲醫院的兒科大夫孫曉彤。“發燒不超過38.5℃選擇物理降溫,超過了用美林退燒,間隔4小時以上。”“還是應當帶孩子去醫院驗個血才能知道發病原因。”孫曉彤如是回復。 王昕端了盆溫水,用濕毛巾擦拭兒子的腋窩、四肢和額頭,又量了一次,體溫降到了37.6℃。可很快,兒子的體溫又上去了。王昕“病急亂投醫”,她快速梳理下載或關注了好大夫、平安好醫生等7個在線診療平台。結果給出的診療建議七七八八。 “有讓我不給寶寶吃藥的,有說吃退燒藥或中藥的,有說讓我帶孩子去醫院驗血的,還有讓我觀察3天的。我到底該聽誰的?”王昕說。 7月23日晚到7月24日晚,本以為在線問診會快速解決病症,結果卻給王昕帶來更多的困惑。後來,她分析說,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各個平台為她推薦的大夫來自福建、內蒙古、陝西、遼寧多地,有二甲或三甲醫院,中醫、西醫醫院,有兒科的普通醫師、副主任醫師和主任醫師,醫生的醫學背景、經驗、專業擅長各不相同,導致建議也不同。 被動分配醫生沒解決問題,她開始主動選醫生。 在好大夫APP裡,按疾病找專家,她在“兒科學”“發燒”菜單裡找到了推薦的4924位醫生,通過篩選地域、醫院等級、科室、醫生職稱、出診時間,她鎖定了沈陽一家三甲醫院的兒科主任醫師王鐵英。不是因為他是三甲醫院的主任醫師,而是因為他在患者投票中推薦熱度“4.4”,態度滿意度100%,療效滿意度97%。翻看患者評價,“問診詳細”“有解釋有安撫”“理解病人焦慮”是排名前3的關鍵詞。 從坐辦公室等診到“搶單”找患者 互聯網醫療讓患者就診方式發生改變,同時也改變了醫生的看病模式。 王鐵英擅長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咳嗽、肺炎、支氣管炎、哮喘、營養不良等,工作已40餘年。 在10分鐘內,王鐵英詢問了發病病症、精神狀態、採取的措施。在詳細了解孩子的既往病史和過敏史後。他給王昕發了整整3頁手機屏幕的語音,安撫王昕小孩發燒是常見病不用慌張,告知她觀察3天後,如果燒不退要去醫院驗血看是病毒還是細菌感染引起的,並對症下藥。王醫生囑咐她時刻給小孩多喝溫水,長時間高溫38.5℃以上一定要吃退燒藥,還詳細發來了兩種常見退燒藥的用法用量,最後還囑咐說有問題隨時聯系。 7月25日,在王鐵英的指導下,兒子的燒沒完全退去,但是王昕的心安定不少,孩子的精神狀態也沒有異常。 王鐵英的態度不是一直這樣好。他畢業後就在三甲醫院面診,“慕名”來的就診患者很多,加上對常見病“司空見慣”,他看病時與病情無關的話基本不說。2009年線上出診不到一週,他拿了第一個差評:“醫生太高冷,問一句答一句,每句話不超過10個字。沒解釋清楚,不想再見。”王鐵英至今還截圖保存在手機裡。在醫院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