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魚達人攻略-李育群 作者:nb11 2020 年 11 月 7 日 《李健吾譯文集》出版:文學翻譯的真諦原標題:文學翻譯的真諦 《李健吾譯文集》(全十四卷)李健吾 著 上海譯文出版社 【讀書者說】 編者按: 李健吾先生是我國近代著名作家、戲劇家、翻譯家、評論家和文學研究者。新中國成立後,他主要從事法國文學的研究和翻譯,捕魚達人攻略成為新中國法國文學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領軍者,由他翻譯的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莫裡哀的喜劇全集等,成為法國文學翻譯的典範之作。《李健吾譯文集》是李健吾先生的譯文全集,匯集了李健吾存世的所有翻譯作品,李育群共十四卷,三百五十餘萬字。該文集的出版在國內翻譯界、文學研究界和出版界都有填補空白和裡程碑式的重要意義。 如果生生地要將健吾老師和自己拉上關系,未免矯情。健吾老師去世的時候,我還沒能接觸到法語。甚至就漢語而言,也僅停留在認識不多的一些字的階段。待到後來接觸了法語,讀了一些法國文學的作品──當然也先是讀譯文,然後才慢慢進入原文──中間總也隔了五六年的功夫。 和我這一輩乃至上一輩的法語譯者一樣,番攤玩法如果講起未曾謀面的師承,首先提到的總是傅雷先生。學了法語,xpark水族館起了要在兩種語言間遊弋的心,最先會找來傅雷先生的本子,而且一定是《約翰·克裡斯多夫》首當其衝。這個選擇,到現在為止也還是不錯的。在某種程度上,法語文學的翻譯今天能有這樣興盛、嚴謹而人才輩出的場面,應該也和傅先生的“家訓”相關。 但是健吾老師不一樣。至少對于我來說如此。這個不一樣,既是因著他字裡行間透出的親切,也是因著他的才情。有時我會胡亂地想,如果真是有幸當面聆聽教誨的老師,傅雷先生一定是讓我且敬且“畏”的,畏不入他的眼,畏哪裡做錯了,不得原諒,因而我會只是認真完成他布置的作業,不敢有一點惰怠、超越或逾矩。但健吾先生應該是能夠時時上門討教和討論的,翻譯之中還要夾帶著一些創作的私活,暗地裡希望能夠得到健吾先生的首肯,從此便有勇氣走上創作的道路。 生動傳神、獨樹一幟的譯筆譯品 我這一輩人,但凡做過一些文學夢的,陳奕迅老婆哪一個沒有被健吾先生那些綺麗的比喻和充滿想象力的詞語吸引過呢。例如他寫泰山的水,“碰到嶙嶙的亂石”“激起一片雪白水珠,老虎機遊戲脫線一般,撒在洄漩的水面”;又如他悲切的《切夢刀》中,他說,“我活著的勇氣,一半從理想中提取,一半卻從人情裡得到。而理想和人情是我夢的弼輔。”有一段時間,我深陷于對“洄漩”“弼輔”這一類現在不再常用,可別有一番味道的詞語裡,經常在我不像樣的寫作裡怎麼也要用上兩三個,不能不說是健吾先生的影響。 的確,我好像一直是到讀了《包法利夫人》,才知道健吾先生也是法語翻譯界的“祖師級”人物之一。是先讀了健吾先生譯的《包法利夫人》,才愛上了福樓拜,還是先愛上了福樓拜,才讀到了健吾先生譯的《包法利夫人》,我已經記不清了。但健吾先生的譯文是我後來在各項研究和各類課程中引用最多的譯本之一。講文學的現代主義,講福樓拜,講現代社會物質對人的規定性,健吾先生譯的福樓拜仍然不失為最好的例證,因為在他譯筆下呈現的福樓拜偏愛堆砌的名詞,是絕對能夠解釋為什麼物可以誘發欲望的。例如愛瑪進入昂代維利耶侯爵家餐廳的那一段: 愛瑪一進去,就感到四週一股熱氣,兼有花香、肉香、口蘑味道和漂亮桌布氣味的熱氣。燭燄映在銀罩上,比原來顯得長了;雕花的水晶,蒙了一層水汽,反射出微弱的光線;桌上一叢一叢花,排成一條直線;飯巾擺在寬邊盤子裡,疊成主教帽樣式,每個折縫放著小小一塊橢圓面包。龍蝦的紅爪伸出盤子;大水果一層又一層,壓著敞口筐子的青苔;鵪鶉熱氣騰騰,還帶著羽毛。 因為是譯者,健吾老師並不誇張,但是福樓拜在視覺──例如顏色和形狀──或嗅覺──例如混雜了食物和奢侈生活方式的“熱氣”──的用心,健吾老師卻一點不漏地用中文邏輯為我們“順”出來了,而且妙就妙在,與福樓拜在原文中的邏輯一點也不違和。 這當然並不奇怪,因為早在翻譯《包法利夫人》之前,健吾老師就已經寫了《福樓拜評傳》。《福樓拜評傳》的初稿完成于1933,當時他還在法國遊學,只有27歲!遊學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深化對福樓拜的研究。用柳鳴九老師的話來說,迄今為止,這本在八十幾年前就已經完成初稿的《福樓拜評傳》也仍然是中國對于福樓拜最好的研究。沒有之一。在《包法利夫人》的譯本序中,健吾老師在談到福樓拜對于巴爾扎克和雨果的態度之後,轉而寫道:“福樓拜僻居鄉野,埋頭寫作,和(現實主義)運動毫無往來。然而在沒有作品能說明現實主義的正確內容的時候,《包法利夫人》的出現正好滿足了這種要求。也正是這樣,聖佩夫(即聖勃夫)才把它們拉在一起”。雖然沒有強調,但是健吾先生在序言最後提醒我們說,“他(福樓拜)反對作者在作品中表示意見”,卻“並不因而就少洩露他對時代的看法”。可惜的是,在今天各種“外國文學史”或“法國文學史”中,很多文學史家還依然只滿足于為福樓拜簡單地扣上一頂“現實主義作家”的帽子,因而也導致了相當一部分讀者對福樓拜所塑造的包法利夫人或者筆下的那個“資產階級社會”產生了簡單理解。 恆心恆力的研究家型翻譯家 如果說在中國的文學翻譯歷史上,集評論家與翻譯家于一身的,並不止健吾老師一人;集創作家與翻譯家于一身的,也並不止健吾老師一人;但是能夠集評論家、作家(劇作家、小說家)與翻譯家的,卻少之又少;在這三個領域能夠做到最好的,就更數不出幾個了。或許,和健吾先生交好的鄭振鐸先生算是一位吧。關鍵在于,研究的深入並沒有影響健吾老師的生動譯筆,而創作的經驗卻也沒有讓他在翻譯時“時時技癢難耐”,這就足夠我們這一代譯者學習一輩子的了。健吾老師對翻譯的事情有自己的見解。也是在很年輕的時候,他就寫過《中國近十年文學界的翻譯》,指出譯者應該“不做作,不苟且,以持久底恆心恆力將原作用另一種語言忠實而完美地傳達出來。”──當健吾老師結束了翻譯的一生之後,為我們留下了十四卷的譯文(譯文出版社2019年版《李健吾譯文集》),譯作既包括他所專注研究的福樓拜、莫裡哀,也包括司湯達或者其他一些19世紀重要法國作家的短篇,應當也是完美地詮釋了什麼是譯者的“恆心恆力”了。更是完美地詮釋了什麼是“專家型的翻譯”。讓我感喟的是,健吾先生譯《包法利夫人》不僅有序,而且序也是與時俱進的。因為在1948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的第一版裡就有他當作序言的《包法利夫人的時代意義》,而在1958年人民文學的修訂版裡,他又重新作序,到了1979年再次修訂的時候,他幹脆把他的序也重新修訂了。更何況在序之外,健吾先生還譯了《關于包法利夫人的公訴狀、辯護狀和判決書發表于訴訟》,可謂“全套”。讀者也能據此更好地了解到1856年至1857年《包法利夫人》遭到訴訟的前後以及家族聘請的大律師塞納精彩的辯護詞。除了能讓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包法利夫人》和福樓拜之外,譯者這些“額外的”工作恰是道出了文學翻譯的真諦:如果沒有扎扎實實的資料功夫,與作者的所謂心靈相通都是不著邊際的事情。 撐起漢譯法國文學的一塊天地 提起莫裡哀的翻譯,我很喜歡韓石山先生在《李健吾傳》裡提到的一則軼事。早先因為上海暨南大學的聘任,健吾先生三十年代遊學歸來後不久就在上海安頓下來,陪著上海一起渡過了抗戰的“孤島”時期。因為出身,也因為上海期間的一些特殊事件,健吾老師在上海並不完全如意。所以,即便作為上海劇專的創始者之一,新中國成立之後他也沒有能夠得到一個本應該發揮他能力的位置。好在他在鄭振鐸先生的幫助下,回到了北京,進入後來成為社科院外國文學所的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但是,就在他才離滬返京後不久,中國政府邀請了蘇聯戲劇專家來北京上海兩地的戲劇學院講學,有蘇聯專家提到中國“沒有一個人懂得莫裡哀和莎士比亞”,中央戲劇學院當時的院長歐陽予倩立刻反駁說李健吾能講莫裡哀。健吾老師講的莫裡哀給上海戲劇學院編劇師資進修班的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說他的講解“簡直像演一出戲”,“顯示了他對莫裡哀巨作的精通和表演才華”。可不是嗎,除了評論家,劇作家和翻譯家的身份外,他對莫裡哀的精通,還因為他也是一個出色的演員,中學時候就以男扮女裝的表演聞名戲劇界了。當《好笑的女才子》裡的父親高爾吉畢斯拿兩個女兒沒有辦法道,“我用不著風度,也用不著風情”,當《討厭鬼》裡的大山勸慰老爺說,“老爺,樂中有苦,就是生活,天下不會樣樣事如意的。上天要世上人都有討厭鬼,李育群因為不然的話,人就太快活了”,這對白的節奏就已經明白地告訴讀者,譯者絕不是一個只知字字對譯,完全不知舞台效果的硬譯者,可再看著原文,就知道他也絕不是一個為了舞台效果而犧牲掉了法語(不要忘了我們將法語稱作“莫裡哀的語言”!)和莫裡哀的譯者。 今天,戲劇的翻譯不再有當年的榮光,怕是也和戲劇翻譯界不再有健吾老師這樣的譯者相關吧,雖然這並不是唯一的原因。如果說小說的翻譯並不見得要求它的譯者也是一個小說家,戲劇的翻譯恐怕還是要求譯者有舞台的經驗,有充沛的創作者的激情,有對詞語的敏感,有把握文字遊戲和體現遊戲文字的能力。這樣高的要求,健吾老師不在了,恐怕還真的難有後來者。 當然這絕不意味著健吾老師的翻譯就是無可挑剔的,就像任何人的寫作都不是無可挑剔的一樣。柳鳴九老師在《李健吾譯文集》的序中說,“化派的主將幾乎沒有一個沒受到過攻擊”,健吾老師也不可避免。然而以“硬傷”或者“誤譯”為由詬病半個世紀之前的譯者未免有些不厚道。試想,當年從北京到巴黎,健吾老師和他的老師朱自清先生走了半個月,這又如何可以和讓世界幾乎同步的網絡時代相提並論呢?用心的譯文,本著對作者的尊敬態度,本著對讀者的負責態度,顯然都是各有所長,用不同的方式,增加了目的語的可能性和豐富性。況且文學翻譯從來不是唯一的。我始終信奉本雅明的話,原文闡釋的空間越大,就越會一次又一次地呼喚翻譯,在不同的時代,在不同的語言裡。並不是因為先前的譯者不合格的緣故。在健吾老師的身上,我們可以見到一個毫無爭議的事實是:經歷了大半個世紀,甚至更長的時間,他的譯文仍然不失其趣味,也仍然擁有眾多的讀者,能與半個世紀之後的其他譯文並立,捕魚達人攻略能以一己之力撐起漢譯法國文學的一塊天地。 這塊天地,就是上海譯文出版社呈現給我們的十四卷《李健吾譯文集》。韓石山先生在《李健吾傳》裡曾經說過,雖然他以為會到來的“李健吾熱”始終沒有到來,他堅信不疑的一點是,“不管再過多少年,總有喜歡李健吾的人”。我堅信不疑的是,選擇權教學ppt作為晚學後輩的我,就是其中的一個。為此我想,我喊一聲“健吾老師”,他一定會原諒我的冒昧。 (作者:袁篠一,系華東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教授)原標題:中文能力建設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近7年來,內涵越來越豐富,合作伙伴越來越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願同合作伙伴一道,把‘一帶一路’打造成團結應對挑戰的合作之路、維護人民健康安全的健康之路、促進經濟社會恢復的復蘇之路、釋放發展潛力的增長之路。通過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攜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建“一帶一路”需要有關各方通過有效對話、溝通與合作來實現。語言成為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因素。語言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窗口,也是不同文明之間交流、交融的途徑。從歷史來看,語言的傳播和應用對人類發展進程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面對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當今世界,語言交流已成為新形勢下有效開展國際合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礎。 隨著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斷演進,多種形式的語言交流以空前的規模和深度進行著,語言傳播正處于深刻變化之中。中文既是中國通用語言,也是世界通用語言之一,有條件也有必要在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進程中發揮更大作用。 潛力很大,任重道遠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也是人口最多的國家。中文是聯合國六種工作語言之一,也是“一帶一路”語言大家庭的重要成員。近年來,世界範圍內想要了解中國、傾聽中國故事的人越來越多,很多人希望突破媒體壁壘和思維定式,盼望有機會學習和掌握中文,親身感受中國文化,真切體驗中國發展成就。有關數據顯示,全球使用中文的人數約佔世界總人口的20%,國際中文教育市場需求不斷增長,養老院中文人才廣受歡迎。中文已經成為世界人民文化交流、溝通合作、增進友誼的橋梁與紐帶。 加強中文能力建設是推進“一帶一路”民心相通的基石。在國際交往中,有效對話需要基于語言共識、並在共同語言層面上進行,否則不僅無法實現溝通,而且容易產生誤解甚至誤判。當前,國際社會特別是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的國家和地區對中文賦予更高期待,但“一帶一路”國家中能夠將中文作為外語熟練掌握、並能作為工作語言應用的人還不夠多,與實際需要之間還存在差距。作為一個重要的戰略問題,加強中文能力建設勢在必行、潛力很大、任重道遠。 加強中文能力建設,有利于使中文在更大範圍內和更深程度上融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進程,承擔應有的國際交流責任;有利于破解共建“一帶一路”語言障礙問題,構建符合各方共同利益、可行的語言發展環境,提高跨文化溝通效率和效果,為有關各方帶來交往的便利;有利于增強各方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的能力,增進了解、信任和友誼,從而更好地形成和堅持合作共識,共同開創“一帶一路”新的發展機遇。 互學互鑑,共生共贏 世界上的各種語言都是平等的。中文是世界語言大家庭的平等成員,也是建設性的一員,通過友好交流走近世界語言舞台中央。作為中文母語國,中國也要學習共建“一帶一路”有關各方的語言和文化,圍繞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以更廣闊的國際視野和更堅定的文化自信,客觀、理性地研判中文的未來角色和作用。加強“一帶一路”中文能力建設前景光明、道路寬闊。 雖然共建“一帶一路”有關各方的具體情況千差萬別,但是都具有一個共同基點,即需要圍繞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開展廣泛而深入的溝通交流。中國是多民族國家,有56個民族,民族語言眾多。各民族語言的交流交融有著悠久的歷史、堅實的基礎和豐富的經驗,這也為加強“一帶一路”中文能力建設提供了重要前提。在“一帶一路”語言大家庭裡,中文要與其他語言成員一道,堅持互學互鑑、共生共贏,更加積極主動地開展“面對面的對話”和“背靠背的合作”。這也是“一帶一路”語言文化融合發展的重要歷史機遇。 堅持立足長遠的眼光。要遵循語言傳播的內在規律和國際慣例,做好走遠路的準備。既要尊重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的各國各民族的語言多樣性和文化差異,又要與時俱進,主動適應、妥善應對外部環境變化,充分發揮中國文化獨特優勢,走具有新時代中國特色的中文傳播可持續發展道路。 秉持開放包容的精神。要以深化國際中文教育為引領,依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亞投行等合作機制,推動構建“一帶一路”語言共同體,強化“一帶一路”語言合作機制建設,營造良好的語言交流氛圍,使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的不同國家和民族的語言文化和文明相向而行,走團結合作之路,使人民感情更加親近、友好關系更加鞏固。 保持學以致用的態度。國際中文教育的最終落腳點關鍵在于應用。合作伙伴之間的溝通,應該使用共同的語言。任何一種語言,用得多了,就會成為大家會用、常用、想用的共同語言。中文要在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實踐應用中,不斷傳播發展,在應用中贏得更多的認同和支持。我們相信,“一帶一路”上懂中文、講中文的人會越來越多,中文能力建設將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注入新的活力。 問題導向,培養人才 語言交流是一項系統工程、民心工程、未來工程。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歸根到底,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來實現的,需要結合時代要求,多方面加強新形勢下“一帶一路”國際中文人才培養。 一是推進國際中文教育理論建設。要堅持問題導向,從國際中文教育實踐所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出發,深入研究國際中文教育中的全局性、戰略性和前瞻性問題,特別是關于教育標準、中文水平考試評價導向、跨文化教育理論等方面的研究,不斷豐富和完善對國際中文教育發展規律的認識,增強理論的預見性,拉霸機製作發揮理論研究的先導作用,科學回答國際中文教育“怎麼教”的問題,更好地指導國際中文教育實踐,服務于“一帶一路”中文人才培養。 二是推動國際中文教育實踐工作。以來華留學中文教育為切入點,全面總結外國留學生在華學習中文的基本經驗,科學回應中文作為外語“怎麼學”的問題。認真審視國際中文教育的現狀和未來,採取更多的實際措施,結合“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項目等現有機制,不斷優化“一帶一路”中文人才培養結構,統籌提升師資、教材、課程等方面的支撐能力,進一步提高國際中文教育質量。在語言學習層面,更加關注縮短語言認知差距,培養中文思維、中文意識和中文共識,更加貼近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實際需求,使更多的海外中文學習者通過努力成為新時代的“中國通”。 三是提升國際中文教育信息化水平。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面對前所未有的嚴峻形勢,洋基季後賽國際中文教育普遍採取線上教學方式,師生協同,克服諸多困難,運用信息化手段,實現了疫情條件下“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經受住了這場疫情危機的考驗,保證了國際中文教育的持續進行。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形勢下,全面推進國際中文教育信息化建設將使優質的國際中文教育資源充分整合,並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得到優化配置。下一步,我們應構建立足“一帶一路”、面向全球的國際中文教育信息化平台,創設在線中文學習環境,增強國際輻射帶動能力,同時注意加強海外知識產權布局和保護,以惠及全球各地更多中文學習者,為“一帶一路”中文人才培養提供良好的語言環境和便捷有效的支撐。 在加強“一帶一路”中文能力建設的前進道路上,我們要同包括“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人民攜手努力,為促進民心相通增添新的動力,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新的力量。 (作者:姜國權,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首都師範大學國際文化學院黨總支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