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捕撈:人類給海洋環境造成壓力最大的活動Plater and Rice 海洋生態大講堂 2018-12-16為滿足全球日前增長的食物安全供應量,需要加大資源開發,利用食物網中更多營養級的漁業資源。那麼,大量初級消費者會減少,並導致食物網中較高級別生物的捕食對象減少(Jennings and Kaiser錛 1998)。過去通常用來捕撈高價值物種的捕撈方法會有選擇地影響其他物種(Dayton et al.錛 1995),
例如,延繩釣可能會導致海鳥和海龜的死亡。與此類似,底拖網引起的生境改變可能會引起底棲動植物死亡,並破壞關鍵的生態過程(Auster錛 1998)。菲雷德等人(Frid et al.錛 2006)總結了影響海洋生態系統的捕撈活動有:直接捕撈目標物種;直接改變特定種群的個體大小結構;改變非目標魚類和底棲生物的種群和群落;物理環境方面的改變;化學環境方面的改變;食物鏈效應,例如營養級、改變捕食壓力。從英國視角來看,就空間範圍和影響水平而言,捕撈是人類給海洋環境造成壓力最大的活動(Collie et al.錛 1997; Rijnsdorp et al.錛 1998; Dinmore et al.錛 2003; Eastwood et al.錛 2007)。因此,英國的海洋空間規劃框架就需要更深刻地認識到捕撈給地區和海洋景觀造成的壓力(Stelzenmuller錛 2008)。大量科學研究和海洋漁業管理的實踐經驗證明,以科學的視角考慮問題,用于生態系統影響評價的監測和模型,以及多部門管理戰略對于解決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導致的一系列海洋環境問題是適用的。選自參考文獻:A J Plater and J C Rice 編著。見:S Kidd錛 A Plater錛 C Frid 編著。徐勝 等譯,週秋麟 校譯。海洋規劃與管理的生態系統方法。海洋出版社。2013,pp106-107-《海洋生態大講堂》微信公眾號浙江省重點智庫寧波大學東海研究院合作微媒平台海洋在說話,您我來代言!《海洋生態大講堂》歡迎您!投稿郵箱:550931758@qq.com請您在留言中標注為《海洋生態大講堂》投稿,並提供個人簡歷及聯系方式。我們篩選審核後,將以全文刊出!熱烈歡迎廣大自願者合伙參與公眾號運營!附: 投稿類型與要求(1)主題一定是有關海洋生態學內容的稿件;(2)原創文章,請配必要的圖表;(3)好文推薦,直接發來原文,或請注明出處;(4)重要會議報道或信息,請附必要圖表及其標題說明;(5)重大項目科研進展,或重大會議學術報告PPT;(6)重點團隊介紹,
或重要人物專訪。您的贊賞是我們前行的最大動力【觀點】|指標:學術界面臨的一大挑戰Plater and Rice 海洋生態大講堂 2018-12-16學術界面臨的一大挑戰是如何建立一套指標體系,準確地表征漁業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並促進形成良好的溝通和管理實踐(Shin and Shannon錛 2010)。指標在管理中具有兩大意義:(1)評估上一階段管理行為達到生態、社會和經濟目標的效率(後評價功能);(2)指導未來擬進行的管理決策(控制功能)(Rice and Rivard,2007)。在漁業管理戰略中,重點是利用指標的控制功能:通過比較當前指標值與基于生態或社會的參照值之間的差異,得出對下一年管理行動的科學性建議(Garcia and Staples錛 2000; Defra錛 2002; Rice and Rochet錛 2005)。多年來,漁業管理的焦點集中于運用一系列產卵種群生物量(SSB)指標和捕撈死亡率指標作為評估的核心和管理建議的基礎(Beverton and Holt,1957;Jennings錛 2005; ICES錛 2006)。指標的運用、基準點確定和目標設定的最終要求是,
指標應主要反映對人類活動的管理,並且能夠充分反映這些活動的影響和對管理的反饋(RIce錛 2000; Jennings錛 2005; Greensteet and Rogers錛 2006; Rees et al.錛 2008; Blanchard et al.錛 2010)。指標體系包括以個體大小為基礎的指標(Shin et al.錛 2005)、以營養(Gury et al.錛 2005b)或生命史為基礎的指標(Jennings et al.錛 1999; Greeensteet and Rogers錛 2006),以及經認真篩選並經相關評估的指標框架(Rice and Rochet錛 2005; Rochet and Rice錛 2005; Piet et al.錛 2008)。環境和低營養級指標在空間上以較為明確的形式反映了環境變化和自下而上的相關效應,但環境變化對高營養級(如氣候變化)全球影響的體現不夠深刻(Cury and Christensen錛 2005)。頂級捕食者或高營養級指標反映了魚類群落等有關漁業資源開發的變化。自下而上的效應(如營養級聯)可以採用營養動力學指標來量化,此類指標可用于衡量不同生物種群間相互作用的強度以及漁業資源開發引起的生態系統結構變化的強度(Cury and Christensen,2005)。關鍵種被認為是反映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最重要的指標(Cury et al.錛 2003)。關鍵種是對群落或生態系統影響巨大,以至于其影響程度同其自身豐度完全不成比例的物種(Power et al.錛 1996)。關鍵種一般位于接近食物網頂級的營養級,其原因在于關鍵種通過對其他物種的攝食、競爭和生境特征的演化來影響群落或生態系統。也可根據生態系統組成物種間的捕食者與被捕食者的關系來描述生態系統的組成(Pauly et al.錛 2002)。魚類平均營養級指標(TL)(如TL1=食物網最底層的藻類,TL4=以高級或低級營養級為主要食物的大型魚類)可作為水生生態系統是否可持續捕撈的重要指標之一。由于漁業生產往往導致作業區域可捕魚類數量的減少,因此,
北大西洋肉食性魚類總量在20世紀後半葉下降了2/3(Christensen et al.錛 2001)。平均營養級不隨魚類群落的個體大小組成的變化而成線性比例變化,因此,規模和平均營養級指標應同時使用(Pope et al.錛 2006)。根據穆拉夫斯基(Murawski錛 2000)的研究,為使生態系統方法在管理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必須研發明確、量化和可預測的生態系統狀態和生態系統能量流動測量方法,以表征:生態系統及其各組分的生物量和生產力;不同層次的生物多樣性;資源可利用模式;社會經濟收益。整合生態系統層面信息的有效方法,,是利用認真篩選的適當指標反映生態系統尺度的影響,並且在這些大尺度層級上評估管理測度方法的有效性(Shin and Shannon,
2010)。生態系統狀態綜合指標包括個體大小分布譜和生物量曲線(Bianchi et al.錛 2000)。當前出現的指標一般來源于生態系統模型,或生態系統對食物網攝食關系的穩定性及抵抗力模型(Rice錛 2000)。由于指標包含的信息過于繁雜,很難評估替代管理方案的效率,因此也難以在決策支持中充分使用。同時,在實踐中,健全的管理策略傾向于採用一系列指標,從而為生態系統狀況評估提供更有力的證據,並降低有確定性(Mayer and Ellersieck錛 1986)。生態系統評估指標的數量在過去10年中如雨後春筍般增加(Cury and Christensen錛 2005; Piet et al.錛 2008),這對傳統的單物種評估方法和管理方法做出了有益補充,但相較于正面的補充作用,指標增加造成的概念混淆卻更為明顯(Shin et al.錛 2010a)。在這方面,建立于2005年的Indiseas(indicators for the seas的縮寫)工作組,在歐洲海洋生態系統分析卓越網絡(Eur-Oceans Network of Excellence)的資助下,針對海洋生態系統開發利用開展了基于指標的評估方法研究。一項對19個漁業生態系統的比較研究得出這樣的結論:需要建立一套生態系統評價指標體系以解決在評價不同生態系統屬性時,不同評價指標帶來的信息不一致問題。然而,不論對于生態系統發展趨勢判斷還是管理政策的選擇,制約指標選擇最大的問題在于不同生態系統的數據可獲得性,而非可選擇指標的選擇標準。此外,評價指標針對各生態系統應具有可比性,並具有低成本的可操作性(Shin et al.錛 2010a)。最終建立的指標體系,在各類別中至少有一項指標(個體大小、種類、營養動力學、壓力、生物量),在各類管理目標中至少也有一指標。該研究在海項管理目標中選擇了2項量化指標(表5.2)。計算這些指標的數據源于多種途徑,包括科研調查、商業途徑、總量估算,以及物種指數估算(物種壽命、平均營養級指標)。表5.2 Indiseas工作組選擇的生態系統評價指標以及指標要滿足的對應管理目標(Shin et al.錛 2010a)注:表中字母符號的意思分別是:S──為狀態評價,T──為趨勢預測,CB──生物多樣性保護,SR──生態系統對幹擾的穩定性及抵抗力,EF──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保護,RP──資源開發潛力保護。魚類種群狀態評價相對困難,具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生態系統評價的任務更具有挑戰性,這是因為至今幾乎沒有描述生態系統水平的基準點(Jennings and Dulvy錛 2005; Greenstreet and Rogers錛 2006; Shin et al.錛 2010a),僅能獲得尚不完整的數據集,而生態系統的非線性系統特征也難以用建模的方式描述或預測。一些用于評估漁業對生態系統群落結構影響的指標已經提出,但這些指標的應用受到條件的限制(Rice錛 2000),同時對基準點的評價方法的驗證還遠遠沒有開始(Rice錛 2009)。節選自參考文獻:A J Plater and J C Rice 編著。見:S Kidd錛 A Plater錛 C Frid 編著。徐勝 等譯,週秋麟 校譯。海洋規劃與管理的生態系統方法。海洋出版社。2013,pp113-116-《海洋生態大講堂》微信公眾號浙江省重點智庫寧波大學東海研究院合作微媒平台海洋在說話,您我來代言!《海洋生態大講堂》歡迎您!投稿郵箱:550931758@qq.com請您在留言中標注為《海洋生態大講堂》投稿,並提供個人簡歷及聯系方式。我們篩選審核後,將以全文刊出!熱烈歡迎廣大自願者合伙參與公眾號運營!附: 投稿類型與要求(1)主題一定是有關海洋生態學內容的稿件;(2)原創文章,請配必要的圖表;(3)好文推薦,直接發來原文,或請注明出處;(4)重要會議報道或信息,請附必要圖表及其標題說明;(5)重大項目科研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