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風險仍在持續,新加坡的病例數量繼續增加。學校尚未關閉,建議工作場所保持距離,但這不是國家政策[截至2020年3月23日修改]。研究發現,在相對較低的傳染性水平下(R0=1.5),綜合措施能產生避免全國爆發的效果。但是如果但在較高的傳染性情況下(R0=2.0(中等)和R0=2.5(高的)),聯合方法在預防全國性暴發相當具有挑戰性。因為綜合隔離在減少感染方面有效,但傳播事件仍然會發生。新加坡國立大學的亞歷克斯•庫克(Alex R Cook)博士表示:“如果通過追蹤接觸者的方式防止疾病傳播,以及最近不允許短期訪客的地方遏制措施不成功,這項研究結果為新加坡和其他國家決策者提供了證據,以開始實施加強疫情控制措施,如果有效和部署及時,這些措施能減輕或降低當地的傳染率。”為了評估幹預措施對疫情規模的潛在影響,如局部控制失敗。作者開發了一個基于個人的疫情模擬模型,該模型考慮了工作場所、學校和家庭的人口統計、個人流動和社會接觸率,估計SARS-CoV-2人傳人的可能性。模型參數包括一個個體感染程度、假定無症狀傳染人群比例(7.5%)、平均潛伏期累積分布函數(COVID-19平均潛伏期為5.3天),症狀發作後住院時間3.5天。利用該模型,作者估計了在發現100例社區傳播病例後80天感染累積數量。選擇三個基本傳染數(R0)值作為傳染性參數,包括相對較低(R0=1.5)、中等和可能(R0=2.0)和高傳染數(R0=2.5)。根據武漢地區COVID-19人群的資料分析,選擇基本傳染數1.5。除了一個不包括幹預措施的基線方案外,還提出了4個在當地遏制失敗後實施的幹預方案:1)隔離受感染者並隔離其家庭成員;2)隔離+關閉學校兩週;3) 隔離+工作場所隔離,其中50%在家工作兩週;4)隔離+關閉學校+工作場所隔離相結合。這些幹預措施遵循新加坡衛生部目前正在採取的一些政策選擇(隔離和一些勞動力隔離),作為呼吸道病毒控制的標準幹預措施。在基線情況下,當R0為1.5時,第80天平均累積感染人數為27.9萬,相當于新加坡常住人口的7.4%。感染人數隨感染性增加而增加:R0為2.0時為72.7萬人,佔新加坡人口的19.3%;R0為2.5時為120.7萬人,佔新加坡人口的32%。與基線情況相比,聯合幹預是最有效,當R0為1.5時,估計感染中位數能減少99.3%(結果從28萬降低到1800例)。在感染性較高情況下,預防暴發變得非常具挑戰性。在聯合隔離方案中,
R0為2.0時患者為5萬,R0為2.5為25.8萬例。作者還探討了人群中無症狀病例比例大于7.5%的潛在影響。即使在低感染性(當R0為1.5或更低時),高無症狀比例也會帶來挑戰。假設無症狀比例增加到50.0%,在聯合幹預的第80天估計會發生多達277000例感染,而在R0=1.5時,基線為1800例。亞歷克斯·庫克博士補充道:“如果這些幹預措施的預防效果由于無症狀比例的提高而大大降低,那麼將對受感染者的隔離和治療施加更大的壓力,當受感染者的數量超過醫療設施的能力時,這種壓力可能變得不可行。在無症狀率較高的情況下,公共教育和病例管理變得越來越重要,需要開發疫苗和現有藥物療法。” 作者注意到他們研究中的一些局限性,包括過時的人口普查數據、移民流動的影響、輸入病例(來自新加坡以外的傳播)播種的影響、個人之間接觸模式的動態以及其他不可預見的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從病毒的傳播和感染情況來看,COVID-19的流行病學特征仍然不確定;因此,對症狀出現到入院之間的時間、個人的感染程度以及無症狀率的估計是基于SARS-CoV的。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Joseph A Lewnard和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Nathan C Lo在評論文章中寫道:“盡管這些幹預措施的科學基礎可能是可靠的,但倫理考慮是多方面的。重要的是,國家領導人必須制定隔離和社會疏遠政策,不能偏袒任何群體。以公共衛生名義犯下社會和經濟不公正的後果具有持久影響。幹預措施可能帶來收入減少甚至失業風險,對最弱勢群體影響更大。迫切需要採取政策來減少這種風險。應特別注意保護弱勢群體,
我至今很深刻地記得她回復的那句英文:"you email make my day"。至今我都認為這是最暖心的英文句子。後來瑞典博士畢業,想找去她的實驗室做博後,于是又鼓足勇氣給她發了郵件,沒想到她竟然還記得我。但因為種種原因,沒能如願,不過我想,我和她的緣分還沒結束,總感覺冥冥中一定會相交的。回到正題。Bonnie Bassler是做分子生物學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