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彩開獎號碼歷史紀錄下載-愛臻邸熱銷
臭氧層:認識它、破壞它、修復它臭氧層:認識它、破壞它、修復它武夷山(發表于2020年7月9日《中國科學報》)2020年2月,美國芝加哥大學出版社發行了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大氣化學觀測與建模實驗室主任、德國科學院院士、世界氣候研究計劃聯合科學委員會主席Guy P.Brasseur(蓋伊·P.布拉瑟爾)的著作The Ozone Layer:From Discovery to Recovery(本文作者譯為“臭氧層:從發現到恢復”)。本書追溯了臭氧層研究的歷史。18世紀,人們發現了臭氧層的存在。1987年,為保護人類免受平流層臭氧耗竭之害,有關國家簽訂了限量生產和使用氯氟烷烴等物質的蒙特利爾公約。到目前為止,已有150多個國家的政府批準了這項公約。為講清楚這段歷史,布拉瑟爾將大氣質量問題和平流層化學及動力學相關科學知識的演化過程捋了一遍。臭氧層研究的歷史特別清晰地表明,科學方法是多麼重要,知識是如何進步的。一開始,關于臭氧層的不同假說相互博弈,最終人們接受或拒斥了相關假說;原先被認為是普遍永久真理的東西也會受到質疑;科學家之間的辯論和分歧之解決,靠的是實驗室和現場試驗提供的數據信息。當然,科學方法也能引發新的觀察。比如,人們觀察到臭氧層空洞時,這一發現使科研人員大吃一驚,從而導致新的研究和科研計劃的出台。本書是對臭氧層研究的第一次完整梳理。梳理之後,布拉瑟爾更深地體會到了基礎研究對于解決全球性環境、氣候和人類健康問題有著多麼關鍵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本書證明了科學方法的有效性。如何讓政府決策者相信並接受與其價值觀念或與某些商業群體的利益相抵牾的科研結果,是利用科學造福人類所遇到的最嚴峻挑戰。本書共有11章:最初的步驟;大氣層中的臭氧;臭氧的光譜測定;最初的幾項理論研究;臭氧垂直分布之測定;理論進展;臭氧與超音速飛機;臭氧和氟氯烴;南極臭氧洞;對流層中的臭氧;成功故事。說到“成功故事”,我想到一段往事。筆者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在駐美使館科技處工作,那時美國已經開始控制含氟制冷劑的使用。按規定,所有單位的空調機維修技師都得參加相關環保知識考試,必須了解哪些制冷劑含氟氯烴,哪些不含氟氯烴。考試未通過者的所在單位是不允許購買任何制冷劑的。當時,駐美使館一位負責所有電器維護的工人師傅不會英語,但也得參加環保知識考試。我就陪他去參加一對一的考前輔導培訓,為他做口譯。並在考試那天做他的現場翻譯,因為沒有中文試卷。類似這樣的舉措,世界各地都有。在全世界的共同努力下,從2000年國際社會禁止使用氟氯烴起到2015年9月間,南極臭氧層空洞的面積減少了400萬平方公裡,相當于印度面積。研究認為,臭氧層空洞的成功修復,主要歸功于源自氟氯烴的大氣氯持續減少。但由于大氣氯的生命週期為50至100年,因此估計臭氧層要到2050年至2060年左右才會完全修復。對自身所屬學科領域的歷史知之不詳的大學生、起步期科研人員甚至是專家都能從本書提供的大圖景中獲益,因為布拉瑟爾在幾十年來的臭氧層研究中一直起著領導作用。他在這個領域的感悟對其他領域亦有啟發。布拉瑟爾在比利時獲得博士學位。他主要從事全球氣候變化、化學與氣候的關系、生物圈─大氣圈相互作用和臭氧層損耗等方面的研究。他發展的全球大氣化學模式Mozart被世界各地的學術同行廣泛應用。他已經發表論文近200篇,包括在Nature、Science上發表的多篇論文。他的論著的被引用總數超過2.3萬次,他的H指數高達70(意思是他至少有70篇被引次數超過70次的論文),他還有7本專著,與別人合著的著作更多。布拉瑟爾不是個只坐在書齋裡做研究的學者,他也十分關心社會現實問題,為解決現實問題獻計獻策。他曾當選為比利時眾議院議員,在1977─1981年期間行使了國會議員的職責。《中國科學報》 (2020-07-09 第7版 書評)Photo by Startup Stock Photos from Pexels在企業和學校,我都參與過招聘與招生工作。對于已有工作經驗的人,他做了什麼,做得怎麼樣,可以通過工作成果,以及關鍵問題等方法,很容易測試出來。對于還沒出校門的應屆本科畢業生,測試起來就比較麻煩。尤其是到了該抉擇選人的時候。有作品成果的,當然一目了然。但是大部分人是沒有作品,也沒有成果的。你是從成績單看,還是從簡歷看呢?實際上,都不是很理想的方式。就連研究生復試,現在社會上都有各種培訓班,教你應對老師提問的 N 種方法。所以,一個學生可能面試表現很優異,看著是個可造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