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宿電子遊藝場高中地理新教材的處理技巧
高中地理新教材與原高中地理教材相比,在總體框架設計、教學內容的選擇與組織、教材的表達等方面有了較大的改進,構建了新的知識體系,大幅度更新了學科內容,也更加注重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和能力培養。教學有法而無定法,在我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裡,採用一種教學模式、一種教學方法顯然是不現實的,教師有必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作相應的處理。下面以第一二單元為例,談談對教材的處理:一、補充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補充一些內容,或聯系實際舉出一些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國際時事、學生生活等方面與地理教學有關的事例,是地理教師常用的方法。例如,教材中提到,目前能夠觀測到最遠的天體距離地球有150億光年~200億光年。教師可以告訴學生:大多數天體的壽命與太陽差不多,約為100億年,那就是說現在看到的最遠的天體其實很多已經不存在了。不存在的物體還能被人們看到,宇宙實在是太奇妙了。宇宙的演化是同學們感興趣的話題,天文學界建立了不同的宇宙模型,其中比較得到公認的是大爆炸宇宙學說。教師在講述這部分內容時,可以適當增加一些有關大爆炸宇宙學說的知識。地外文明的話題使許多人感興趣,並引起了許多科學幻想的故事,然而在這個問題上至今還有許多謎。教師適當加以講述,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還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水平運動物體的偏向問題在新教材中作了淺化處理:只講現象,不講道理。只要求學生知道物體在沿水平方向運動時,受地球自轉的影響,其運動方向會發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而不分析這種現象是怎樣產生的。本節內容是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作為意義之一的偏向問題與地球運動之間有何關系呢?學生往往感到非常困惑。教過老教材的老師都知道,水平運動物體偏向產生的原因,大部分學生還是能夠理解的。筆者作過比較,在一個班按新教材的要求講授,另一個班則增加偏向的原因分析,結果第二個班的效果要比第一個班好些。二、刪減對于教材中一些與主題聯系不密切,或超過學生接受能力的知識點,如果不能用其他方式處理,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暫時不講。地方時是中學地理的難點,新教材在初中地理的基礎上,用了較大的篇幅(約佔了本節內容的一半)來介紹地方時、時區和區時的概念,區時的計算;並通過舉一些例子,來說明各國在理論時區的基礎上所採用的計時系統各不相同。如何在短短的一個課時裡,講清楚包括地方時在內的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