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遊戲公司合法-謝志偉 作者:benson 2020 年 9 月 9 日 企業“抱團” 實業更暖(觀象台) “抱團”不僅僅是你買我賣的簡單生意,博弈遊戲公司合法也不是遷就一時之需的權宜之計,而是得著眼長遠,從根本上提升產業鏈的緊密程度和整體實力 “今年外部不確定性加大,以前看不上國產產品的客戶也放下架子,給了我們機會。咱們也爭氣,憑借過硬本領打開了市場!”說起今年來的經營狀況,北京一家電子面板企業的負責人很高興。 近年來,國際貿易持續低迷,逆全球化趨勢抬頭,一些原本採購順暢的海外技術產品可能不好買或買不到了。對于這種挑戰,中國企業雖不願遇到,但也不必懼怕,因為危機中往往蘊藏著機遇。 經過幾十年全球化的洗禮,不少行業地位高的國內大企業,往往會推行國際採購。以往,若這些產品處于中國制造的薄弱環節、短板領域,即便有國產新技術、新產品亮相,一些大企業也不太輕易採購,有時甚至“不屑一顧”。為此,產業鏈上下遊配套廠商沒少呼籲“多給機會”“鼓勵試錯”,但收效不大。如今,外部不確定性增強,反倒強化了中國大企業的風險意識,切實體會到實現進口替代、維護供應鏈安全的重要性,也就在客觀上推動了中國企業告別“單打獨鬥”、走向“抱團取暖”。 “抱團”,一定程度上是外部壓力所致,但真正“抱緊”“抱實”“抱到位”,卻考驗著中國企業的智慧與策略。“抱團”不僅僅是你買我賣的簡單生意,也不是遷就一時之需的權宜之計,而是得著眼長遠,從根本上提升產業鏈的緊密程度和整體實力。當下遊企業發現我國在哪種原材料、零部件上有欠缺和不足時,不妨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矮子裡挑大個”,選擇一兩家實力更強、前景更好的本土企業作為合作伙伴,或開展技術上的聯合攻關,或通過投資把利益關系綁得更緊、實現共同成長。假以時日,你的水平也提高了,我的成本也更低了,供應鏈的保障性更強了,何樂而不為? 當然,“抱團”也必須注意避免兩個誤區── “抱團”與開放不僅不矛盾,還要齊頭並進。中國企業之間“抱團”,絕不是搞“小圈子”,謝志偉不是畫地為牢,不是遠離乃至拒絕與外界的溝通合作。世界是開放的,技術是流淌的,要真正提升中國制造的水平,必須進一步擴大開放,更加積極主動地嵌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一如既往地汲取世界其他國家企業的先進技術和成熟經驗。內聯外通都加強了,企業的活力、實業的實力才能更強。 “抱團”也不是搞“拉郎配”,讓大企業做“慈善家”。如果大企業只是一味熱心而放低了對配套廠商的要求,最後結果就有可能是不歡而散。如果配套企業只想憑借“供應鏈安全”作為競爭優勢,而不在產品的質量、精度、穩定性上下功夫,那麼合作也遲早會因市場規律而終結。只有在堅守底線的基礎上加強合作,企業才能抱得更牢靠、長久。 兄弟同心,其利斷金。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外部環境嚴峻復雜的形勢,泰山電子遊戲場中國企業應當同舟共濟、抱團取暖,創造實業更加美好的明天。 《 人民日報 》( 2019年11月13日 18 版) 明珞新能源汽車車身焊接產線。 資料圖片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時指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新的風險挑戰,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必須增強憂患意識,把握長期大勢,抓住主要矛盾,善于化危為機,辦好自己的事,並提出統籌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各項工作。 穩增長究竟該怎麼穩?基層有哪些新妙招?企業有哪些新訴求?本報記者奔赴一線調查採訪,推出系列報道“穩增長 看基層”,從如何培育中小企業、如何留住優勢企業、如何激活創業企業等角度,展示穩增長在基層的新實踐、新探索。 ──編 者 一塊巴掌大的白色“塑料片”,材料成本1元,能賣到100元; 一份智能“圖紙”,不增加硬件投資,能使非標供應鏈成本降低80%,生產效率提升20%; 一種10微米的薄膜,能讓國外大公司幾次上門詢問何時量產…… 這些令人驚奇的創新,河南週口四層樓房坍塌不在海外,而在中國廣東;沒有世界500強企業背景,全部來自于廣州黃埔區的中小企業! “中小企業能辦大事。我們區的這些明星企業雖小,但全都瞄準高精尖,在‘卡脖子’領域求突破。”廣州黃埔區工信局副局長趙必榮說。 為高端制造插“雙翼”添“慧眼”,實現“卡脖子”技術的重大突破 走進廣州黃埔區科學城的明珞汽車裝備有限公司,創新體驗中心內,首條5G智慧生產線正在測試。副總裁雷鳴指著移動式柔性總拼系統說,“51秒生產一輛車,一條生產線可以做7款不同車型,我們的汽車車身夾具打破了國外壟斷,定位精度可以做到0.05毫米,堪比發絲!” 汽車業,工業舞台上競技要求最高、競爭最激烈的領域之一。成立僅11年、員工約750人的明珞,卻使奔馳、寶馬、西門子、庫卡等業界巨頭趨之若鶩。 “和其他裝備企業不同,我們能通過數字化改造,分享產業鏈效率大幅提升的紅利。”雷鳴對自家的“明星產品”如數家珍:智慧生產線體檢中心可以將監測精度提升100倍,使一汽大眾佛山生產線,在沒有硬件投資的情況下,一年增加5億元產值,軟件投資一星期回本。德國奔馳在本土工廠調試新線,依靠機器人軌道測試需要一個月,而北京亦莊的生產線採用明珞方案,只花了4天。 邁向高質量發展,除了效率變革,還要有質量變革。坐落于科學城另一棟樓裡的禾信儀器,攀登的就是質量這座大山。 “高端制造要有所突破,就要有發現短板與缺憾的慧眼,我們做的質譜儀就是這雙慧眼。”禾信儀器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週振介紹,作為直接測量物質原子量和分子量的高端儀器,質譜儀常常是發達市場設置技術與貿易壁壘的利器。“可以說,沒有高端質譜儀的高質量發展,就相當于盲跑。而質量檢測水平越高,中國制造的質量才會提得越高。” 員工剛剛滿400人的禾信儀器,研發的質譜儀有多精密呢?往500個標準遊泳池那麼大的湖裡滴一滴墨水,他們可以測出這滴墨水含有哪些成分;裝有在線單顆粒氣溶膠質譜儀的環保監測車在開發區轉一圈,半小時就能識別哪個工廠是PM2.5的主要排放源。“我們用10年走完了跨國企業三四十年的研發之路,打破了國外壟斷,更做出了全球最高水平的單顆粒PM2.5監測儀。”週振很自豪。 走進潔特生物的展廳,一排排塑料瓶、塑料盒被擺在顯要位置。這可不是普通的塑料瓶,而是應用高分子材料表面改性技術的“細胞工廠”。一片一釐米厚的培養支架就能培養10億個細胞。 “我們打破國外巨頭壟斷的市場,佔有了全球5%的市場份額,產品出口到美歐日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潔特生物董事長袁建華說。 在廣州黃埔區,太魯閣吊橋中小企業佔全區高新技術企業的88%,擁有全區80%以上的授權發明專利等成果,並在5G基站天線、芯片、新材料、質譜技術等領域一舉實現“卡脖子”技術的重大突破。一批“單打冠軍”“科技小巨人”茁壯成長,連續三年“瞪羚企業”(高成長中小企業)數居全國高新區第二。 心無旁騖地在國家最急需、行業最高端的領域拓荒 “廣州這批中小企業能成為行業冠軍,主要是專業、專注,心無旁騖地在國家最急需、行業最高端的領域拓荒。”金域醫學高級副總裁汪令來這樣總結。 開弓沒有回頭箭,中小企業要想拔節生長,都得有一股子狠勁兒。如今已是全國最大第三方醫學檢驗機構的金域醫學,二十幾年前也僅是一家小小的體檢中心,卻敢在1998年依靠員工集資購買英國病理切片機,成立第一個實驗室。 “當年融資就買儀器,掙錢了也沒想過搞房地產,永遠只做醫療服務。”汪令來指著實驗室裡一台基因測序儀器說,“這儀器開一下,就14萬元,國內絕大多數醫院不可能有很多樣本來攤薄成本,所以不敢買,可我們每天能收到全國近16萬份檢測樣本,能同時服務逾2.2萬家醫療機構。” 研發上舍得投入,幾乎是黃埔區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共性。在禾信儀器的實驗室,週振指著一張不到3平方米的研發工作台,“你猜這張桌子價值多少?3000萬元。我們融的資、掙的錢,北京賽車開獎號碼全都投入研發。研發就是我們企業的命。” 15年前,中國的質譜儀全部需要從國外進口,可週振偏偏帶領團隊闖進了這個“無人區”。2004年創業之初,週振既要培訓材料生產商如何造材料,引導制造商如何確保精度,還要帶領學生做基礎研發,最艱難的時候還賣了自己的房產與汽車。直到廣州市科技風險投資有限公司500萬元資金雪中送炭,才讓研發團隊終于渡過經營難關。 如今,禾信質譜儀器年銷售額復合增長率保持35%以上,在全球質譜儀器行業排名第十三位。僅PM2.5監測儀就已在100座城市應用。問週振:“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業成功的秘訣是啥?”週振笑笑:“什麼都能馬虎,只有研究不能馬虎。拼上身家,先坐10年冷板凳!” 追趕需要拼韌性,超越更需要不服輸的精氣神。 走訪方邦電子時,董事長蘇陟剛從實驗車間出來。“5G時代,防電磁幹擾要求更高,9月三星無線部門還專門來拜訪,要求在新產品上和我們強強聯合。” 員工僅300人的方邦,僅用2年就打破了日本企業在電磁屏蔽膜領域的壟斷,用4年推出了“人無我有”的高端產品,坐上了電磁屏蔽膜全國第一、全球第二的交椅,三星、華為、小米等都是其採購商。 蘇陟認為,始終在高端通信材料領域掌握核心技術,是方邦參與國際競爭的法寶。“原創就意味著無法借鑑和復制,從設備、工藝到產品,都要一步步試出來。”蘇陟說,如今企業10%的營收都用于研發,為了超薄可剝離銅箔的研發,他們曾在4個月裡做了3萬多次試驗,謝志偉經常半夜兩三點的時候,還站在生產線上。“如今我們手握92項專利,還有150項在申請,博弈遊戲公司合法只有持續保持我們的產品‘獨一無二’,大玩寶電子遊戲場才能保證70%的毛利率。” “有求必應、無事不擾”,懷孕女子回娘家途中失聯10年讓企業把“敢闖敢試”的能量充分發揮出來 別看蘇陟如今信心滿滿,一年前,方邦電子還在為知識產權官司頭痛。2017年,全球最大的電磁屏蔽膜企業將其告上法院,不僅索賠9200萬元,還要求訴訟保全。 “收到傳票時,人都懵了!”蘇陟說,2014年底,方邦電子進入韓國市場,這家外國企業不服氣,曾去三星投訴方邦侵犯知識產權。三星知識產權團隊經過週密的審核,確定方邦產品獨一無二,不存在侵權。然而,隨著方邦在全球市場的佔有率升到25%,這家外國企業又故伎重演。“我是純技術出身,搞研究行,打官司真不懂。” 就在此時,作為全國唯一開展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綜合改革試驗的區域,黃埔區出台知識產權“美玉10條”專項政策,為他推薦區內律所,讓他輕鬆找到依法維權的門道。2018年3月,法院二審判定方邦電子勝訴,蘇陟感慨,“平時隱形,需要時雪中送炭,當初選在黃埔創業真是太明智了。” 走訪的企業,幾乎都用“有求必應、無事不擾”來點贊黃埔區的營商環境。汪令來回憶,2002年,在第三方醫學檢驗機構還是個冷僻詞匯時,金域醫學便拿到了當地衛生部門的行政許可,比2009年國家出台《醫學檢驗所基本標準(試行)》,將獨立實驗室正式獲準進入醫療機構早了整整7年。“這裡的營商環境能讓你把‘敢闖敢試’的能量充分發揮出來!” 從2005年在全國率先設立企業建設局,到2018年在全國首推政務服務“秒批”清單、223個事項立等可取,再到今年3月在特大城市中率先成立營商環境改革局、民營經濟和企業服務局,黃埔區的營商環境既是中小企業的成長沃土,又是招商引資的金字招牌。 緩解融資貴,黃埔區亮出“金鑲玉”系列政策,累計向企業兌現85億元。“從孵化器到加速器再到成立產業園,政府提供的稅收減免、融資貼息、人才補貼等優惠政策對中小企業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促進作用。”週振說。 化解用地難,黃埔區首推土地“彈性出讓”。“以前土地出讓是固定期限,與大企業一比,中小企業基本拿地無望。現在給了中小企業一個試水期,甚至一塊地可以讓他們分棟分層出讓,雖然增加了政府的工作量,但卻給了中小企業做強做大的希望。”趙必榮說,2018年,黃埔區共彈性出讓工業用地11宗,降低企業初始用地成本共21482萬元。 破解審批慢,黃埔區通行“馬上就辦”。9月28日,袁建華獲知企業上科創板需要提交的證明,可相關部門沒有類似經驗,到底找誰、該怎麼辦?電話打到區委書記處求援,第二天全區就開了聯席會議,“十一”後第一天上班,袁建華就收到了相關證明的掃描件,“‘十一’大家都休息了,政府部門卻在為我們加班,還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幹?” 應對外部不確定性衝擊,黃埔區今年3月出台了“禾雀花”工程報團取暖。短短半年,就幫區內企業建立起“社交圈”,促成融資7.8億元,達成互相採購意向金額66.3億元。 在廣州黃埔區的街道邊,最常見的就是綠冠如蓋的榕樹。它們長出胡須般的氣生根,垂落入土後便成了新的樹幹,支撐樹冠不斷擴大。一根根看似弱不禁風的氣生根卻永不疲倦地開疆拓土,最終形成獨木成林的奇觀。這又何嘗不是今天黃埔中小企業的最佳寫照呢? 《 人民日報 》( 2019年11月13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