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城註冊體驗金學術之外的季羨林:是真實
前些年,一本《清華園日記》帶火了著名語言學家季羨林。討厭考試、給同學起外號……許多讀者好像突然發現,印象中那個高冷的語言學家,也頗有“煙火氣”。 2009年7月,季羨林去世。十年後,也就是在2019年年底,他的學生梁志剛、胡光利合著的《季羨林全傳》出版了。時隔多年回憶起老師,梁志剛仍然覺得那是自己的“精神家園”,“老師確實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學者,但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性情中人。” 學術之外,季羨林如何評價自己? 對季羨林,不少人想到他時,腦海中可能會冒出諸如“國寶級學者”或“國學大師”之類的頭銜。但他在生活中很低調,生前亦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 在語言學領域等諸多領域,季羨林都是一位十分知名的學者,他不僅著有《東方文學史》、《大唐西域記校注》等一系列專著,據稱還精通多種語言,翻譯了大量作品,生前也是世界上極少數懂吐火羅文的學者之一。 “老師做學問十分認真,經常泡在圖書館,第一個進去,最後一個出來。有時候他到了,圖書館還沒開門,就在門外等。”梁志剛說。 前些年,梁志剛曾得到過老師季羨林的許可,為他編書。梁志剛認為,在1997年,季羨林還出版了兩本專著,也能稱作是他學術上的高峰,之後便是一些比較零碎的文章或作品了。 “到最後,季老住進醫院,那時最後一本文集可能就是《病榻雜記》,到了那麼大年紀,身體不太好,查不了什麼資料,只能寫點小文章,這對他也是小菜一碟。”梁志剛說。 “他一向是對自己評價比較客觀,而且偏低。”梁志剛說,季羨林生前講過一件趣事,“季老90歲時應家鄉邀請回去過生日,結果沒想到去了那麼多人、場面挺大,他就會自嘲。這是他非常真實的一面。” “心細如發”的嚴師 雖然是受人敬仰的學者,但季羨林家庭生活卻不是那麼盡如人意。 梁志剛說,季羨林從小離開家,跟著叔父讀書,嬸母對他比較嚴格,有時候季羨林要去上學了,要兩個銅子買早點都膽怯,漸漸地性格也變得有些謹小慎微、如履薄冰。 “一個人的成長環境性格影響很大,季老是個心細如發的人。”梁志剛的愛人曾去看望季羨林,隨口說了一句“您給我的這個石榴好吃”,自此以後,每逢家鄉送來石榴,季羨林總要叮囑保姆留幾個,讓梁志剛帶回去。 每逢新書出版,除了專業性太強的以外,季羨林總會簽好名給梁志剛留著。梁志剛說,季羨林對學生很親近,有一次自己買了當時還不常見的荔枝跟芒果給老師送去,卻沒想到季羨林對這兩種水果過敏 。 “季老說這是學生的好意,過敏也得吃一點。他叫保姆拿點鹽擱在舌頭上,吃了兩個荔枝,然後把剩下的水果分給大家。”梁志剛回憶。 在網上流傳的許多照片中,季羨林的身邊常常伴著一兩只貓。梁志剛說,最早的一只狸花貓叫虎子,後來虎子領回一直白貓,叫“咪咪”,再加上後來季羨林家鄉送來的貓等等,老師家裡先後有過五六只貓。 “他是喜歡貓。貓生病了不能用貓砂,他八十多歲了,彎著腰去清理床底下的貓屎。”梁志剛說,可能是季羨林愛貓出了名,鄰居家的一個小女孩,全家出去旅行時,都堅持要把貓放在季羨林這兒,“她說季爺爺對貓好。” 日記中的季羨林:這個老頭很可愛 一個人在生活中往往會有不同的側面,季羨林也不例外。前些年他的《清華園日記》出版後,也讓人們看到了他可愛的一面。 在日記中,季羨林和現在的年輕人並無二致:也會抱怨同學,偷偷罵老師,嫌棄考試無聊,盼著文章早點發表……也會記錄負能量與小脆弱,以及和朋友吃飯、打牌之類的瑣事。 “1999年老先生出過一套24卷本文集,恰逢季老米壽,就辦了一個小型的宴會。”梁志剛聽同學說過這樣一件事:那次小宴會上有人無邊無際地吹捧季羨林,“最後季老發言時,他說:剛聽你們說這些,我臉是紅的,我的心在跳,我感覺你們說的不是我,我希望成為你們說的那樣的人,但我不是。” 梁志剛說,所以,當上述文集要出“續集”時,季羨林便表達了一個意思:希望告訴大家自己是個普通人,就出了《清華園日記》,“編輯說裡面有爆粗口、逃課這樣的事情,要不要改改?季老說一個字都不改,那就是當時的我。” “這實際上是季老希望能還原他作為一個活生生人的樣貌,他說他不是‘聖人’。”《清華園日記》出版後 ,在讀者尤其是年輕人中引起轟動,人們幾乎都沒想到,那個看起來高冷的學者是如此真實,梁志剛覺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