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鷹電子遊藝場-美股即時盤 作者:nb11 2021 年 2 月 26 日 不要誤會我對“課堂與前沿關系”的觀點很久沒來科學網,鴻鷹電子遊藝場一上來便瘋狂了幾天,圍繞著“課堂教學要結合學科前沿”的問題連續發了6篇博文。從標題看,我給人的感覺似乎是反對課堂教學結合學科前沿,其實只要仔細讀一讀文章便會發現,美股即時盤我反對的並非課堂教學結合學科前沿,而是將結合學科前沿作為課堂評價與教學競賽的指標。正如一些網友所說,不同學科有不同特點,豈可一概而論。在這個問題上,謝力博主關于微積分教學的觀點是最到位的:“微積分作為基礎課,不是向前看,而是要講歷史,它的前世今生。”王立新博主在我的博文後留言,聲稱欲以菲爾茲獎得獎分布來說明中國數學教育對學生的摧殘,我可以肯定地說:“你又跑題了!”不過寫出來讓大家了解一下終究是好事。😄中國的數學教育成功還是失敗?根源在中學還是大學?這其實是個很復雜的問題。但可以肯定地說,根源不是數學課堂有沒有結合了學科前沿。科學原理及應用並非靠前沿才能闡明,創新能力的培養更不是靠知道多少前沿來完成。事實上,科技日新月異,前沿永遠在變,永恆不變的是一個人的學習與創新能力,這才是根本,也是教育力求達到的目標。你說微積分可以在機器學習中得到運用,他說微積分可以在生物學中得到運用,我還可以說微積分可以在通信工程中得到運用,明天或許還有更多的應用。誰能想到數論這門純而又純最古老的數學在密碼學中具有重要應用?你是要學生了解數學的前沿還是數學應用的前沿?即使是一個大師級的數學家也不可能了解數學在現代科學各個領域前沿的應用。上個世紀以來稱得上科學通才的大師大概也只有馮.諾伊曼,線上百家樂漏洞你指望數學家們能通曉數學之外的前沿並在微積分或其他數學基礎課程中給學生介紹,有些異想天開了吧?全世界有那個國家的數學家能做到?你是要培養數學家還是要培養應用數學家?何況作為微積分的應用,充其量只能稱之為數學應用,遠稱不上應用數學。即使在菲爾茲獎與諾貝爾獎得獎最多的美國(截至2018年,獲得菲爾茲獎的國家前5名:美國:13人;法國:12人;俄羅斯:8人;第四是英國:6人;第五是日本:3人。獲得諾貝爾獎的國家前5名:美國:320人;英國:116人;德國:103人;法國:54人;瑞典:28人),我相信也不會把“課堂教學是否結合學科前沿”作為課堂評價的指標。如果以菲爾茲獎或諾貝爾獎作為考察的指標,或許有一個現象值得關注,中國的頂尖中學生基本都進了國外或國內的頂尖大學,而國內頂尖大學最優秀的學生本科畢業甚至沒畢業時便也都漂洋過海去了國外。即便作為數學專業,除了幾所名牌大學,絕大多數大學的目標也並非培養未來數學家,更非數學大師,而是普通勞動者、數學工作者或數學教育工作者。辯論的前提是搞清楚主題,否則就會像另一位王博主所說會偏離了“靶心”😄我對王立新博主並無惡意,針對他的“駁文”而寫的博文“啥是學科前沿”也並非如他所說是圍繞著他展開。所謂圍繞著一個人展開應該是針對這個人的“人品、性格、工作、生活”等方面行文,我針對的還是“事件”本身。王立新博主大概沒經歷過圍繞著人的辯論,我可是多次見識過,美股即時盤否則這金鐘罩鐵布衫的功夫如何能夠鍊成?😄😄😄數學教育該如何改革?對此我已經冒天下之大不韙發表了很多有悖改革浪潮的言論,這裡就不多說了。前幾日因雜事較多才連發數文,該說的也說得差不多了,可以形成一篇長篇大論,美股即時盤就不知有沒有雜志敢刊發我這逆潮流的文章?😄最後發表一點與王立新博主一致的觀點:“必須改革”。問題在于改革什麼?如何改革?這可不是科學網寫幾篇文章可以搞清楚的事。我已無意辯論,再辯論已顯得無聊,歡迎大家針對我的言論大加批判。如果說前幾篇博文讓一些博友不開心了,那就獻上幾張近期拍的荷花,看在我現在不常來的份上,消消氣。😄(1)(2)(3)(4)(5)(6)(7)- 從地球上的科學,走向研究地外星球的世界上世紀70年代第3次工業革命(計算機與互聯網的信息化)- 本世紀2007年預測30年內將帶來新的一輪工業革命,即,第4次工業革命(智能機器與合成生物的智能化),今日股票行情查詢自從大航海時代以來的社會轉型 – 進入火星計劃的外太空發展時期。一、實驗與循證醫學A – 1865年C.貝爾納,實驗生理學與生物化學和概率統計B – 臨床模式的循證醫學 二、系統與精準醫學 A- 1992-1994年Bj.Zeng,結構論(圖論與網絡拓撲學)和系統遺傳學與生物工程(AI和生物電子學)-系統與合成(工程)生物學的BSSE偶合 B – 細胞分析與合成C生物制造與醫療檢測與治療技術C – 臨床模式的個體化與轉化醫學三、實驗室工業化 A – 基因測序、合成與差異顯示分析儀器和轉基因生物技術 B – 生物信息同源檢索、DNA片段的計算機輔助設計、全基因的組裝合成 C – 細胞突變與篩選、細胞通訊和信號傳導-基因調控與代謝網絡 四、1996-1999年系統與合成生物學偶合的轉化科學模式 A – 國際轉基因動物學術研討會暨生物技術與繪畫藝術展覽、Geno-brain Biosystem Networks網站,生物系統結構理論C實驗(數據分析)和計算(軟件模擬)生物學與人工生物系統工程設計B – 基因組智能和細胞發生(Evo-Devo)動力學與自動化細胞 五、2008年系統生物工程研究所ltd.A – 2014年啟動細胞分析與合成Molnet1.0 的微流控芯片項目 – 系統神經生物學與合成生物技術,復雜系統疾病機理與藥物分析和神經元與細胞網絡分析等 B – 科學研究機構 – 必須具有前瞻性思維,基金會管理和儀器技術-期刊媒體,美股即時盤協會與會議-展覽和系統醫學與藥物學論壇六、工業與經濟發展A – 設計藝術與工程試驗和標準化、規模化工業制造,行為與道德經濟學- 2004年預測約2009-2016年國際化的經濟危機,從有序到新的有序之間的無序是轉型時期的現象B – 傳媒與教育-農業與資源和商業與醫療服務 -(2011年-2020年網絡日記)-,